新闻眼世纪工程平陆运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有人说,它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也有人说,它是一条民俗之河、风物之河。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景观、素朴的乡土人情,赋予平陆运河别样的人文气质。 广西云-广西日报推出“平陆运河风物志”系列报道,让您在品读中,邂逅一方古迹、寻味一道美食、感悟一种心境、捕捉一段流光,了解平陆运河的前世今生,触摸强劲的时代脉动。
“坐稳喽。”船长苏建辉的话音刚落,电动游艇便如离弦之箭,从钦州市钦南区龙门港镇北面一个小码头飞出,穿过龙门大桥,直奔被誉为“南国蓬莱”的龙门七十二泾。
“水绕龙门曲径通,仙源何处访其踪。”说的正是龙门七十二泾。北起钦江入海口沙井港,南至三墩,在约36平方千米的海域上,100多座小岛星罗棋布。岛与岛之间,由曲折的水泾相连,岛上林木葱茏,泾中红树林连片,曲折幽深,宛如海上桃源。
有人说,钦江、茅岭江像两条长龙汇入茅尾海,群岛就是它们吐出的龙珠,所以这一景象被称为“龙泾还珠”。但也有另一种说法:龙是那一道道蜿蜒的水泾,环绕着明珠般的岛屿,故为“龙泾环珠”。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钦州八景”之一。
天气薄阴,海天浑然一色。我们乘坐的小艇在海面飞驰,掠过蚝排、岛墩、红树林……透过无人机的视角,仿佛穿行在水墨画中。
潮水退去,鱼骨沙洲像一道鱼脊一样分开海浪,露出水面。
七十二泾中有许多神奇景观,鱼骨沙洲是其中之一。这是一片藏在海中的沙滩,每日上午海水退潮,沙洲渐渐显露,傍晚涨潮时,又被淹没,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到了!”顺着船东“蚝姐”指的方向望去,一片沙滩如鱼脊般分开浪花,出现在前方。此刻是上午10时左右,沙滩刚刚显露,人站在上面,环顾四周茫茫海水,顿生“水天一色玉空明,便似乘槎上太清”之感。当地人说,等到中午,沙洲完全露出,可以一直走到旁边名为大槟榔墩的小岛上。
带我们出海的“蚝姐”,是龙门港镇最早将渔业与旅游融合的客商之一。除海上观光,她开办的海上渔家乐,让游客能钓鱼、捞生蚝、远观龙门大桥跨海雄姿,甚至夜宿海上。随着平陆运河建设和龙门大桥通车,龙门七十二泾被更多人知晓。“‘五一’小长假,我们的渔家乐天天订满。”她高兴地说。
旅游业也让当地渔民受益。50岁的苏建辉是龙门港镇北村人,他和爱人打工之余,在外海养了两张蚝排。“那蚝排怎么管理?”记者好奇地问。“蚝排上装有摄像头,连着手机。平时不用管,有情况会提醒。”没想到,如今渔民的生产方式如此现代。
回到龙门港,73岁的张有雄在东村码头的青云梯等候。龙门港是一座古老的海港,也是龙门群岛最大岛屿。因龙门岛所处海域两岸山峦蜿蜒如龙,且扼守茅尾海通向钦州湾外海的咽喉要道,因此得名“龙门”。
明清以来,龙门便是海防要塞,留下不少人文遗迹。“青云梯始建于明末清初,曾是进出龙门岛的唯一官道,共72级,相传对应七十二泾。”土生土长的龙门岛人张有雄,对岛上历史娓娓道来。
登上青云梯,便到了有百年历史的“将军楼”,这是龙门岛的“地标”。这座民国广州江防司令申葆藩所建的西式洋楼,优雅大气,楼顶设有炮台,占据岛上制高点,可观控钦州湾百里水面。
可惜我们来得不巧,将军楼不开放,无缘登览。不过,在张有雄的带领下,我们看到老街一间老房子,斑驳的墙面下,露出的竟是一排排整齐的蚝壳。这便是岛上另一奇观:蚝宅。
过去海上交通不便,建材匮乏,而龙门岛盛产大蚝,于是渔民就地取材,把硕大坚硬的蚝壳跟黄泥浆混合,层层垒叠,砌成屋墙。
“蚝壳造的房屋不仅冬暖夏凉,还非常坚固。”张有雄说,许多蚝宅历经百年风雨,至今安然。
玉井流香、景公庙、龙门书院……小小龙门岛上,还藏着许多“看点”,只是我们时间有限,无法一一探访。镇上干部介绍,乘运河建设的东风,龙门岛正在加快打造滨海旅游特色小镇。
因为看好小镇的发展,张有雄退休后从钦州市区回到家乡定居,和弟弟把老宅重新改建,准备打造特色民宿。民宿的位置就在将军楼下、青云梯旁。站在民宿前的平台上远眺,钦州湾波平浪阔,龙门大桥如长虹飞架。将来,进出平陆运河的轮船将从这里穿梭往来。
“蓬莱”仙境或许只是一个传说,但眼前这方胜景中,人们正实实在在创造人间的幸福生活。
总策划:刘昆 陈仕平
总统筹:文彩云
统筹:陈丹平 刘斌 骆怡
记者:梁菡 庾琳 覃鸿图 通讯员 陆敏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