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饮食的话题中,坚果一直以营养丰富的形象示人,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常被推荐为日常健康零食。然而,最近却流传着 “2 种坚果是‘癌症元凶’,比腊肉烧烤还可怕” 的说法,让不少人大为震惊。这究竟是危言耸听,还是确有其事?我们一起来深入探究。
霉变的坚果:暗藏毒素的 “隐形杀手”
第一种被认为可能致癌的坚果,是发生霉变的坚果。坚果在储存过程中,如果环境湿度大、温度高,就很容易受到霉菌污染,其中最危险的当属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致癌物质,其毒性是砒霜的 68 倍,是氰化钾的 10 倍,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 1 类致癌物。花生、玉米、核桃、杏仁等坚果,一旦保存不当发生霉变,就可能产生大量黄曲霉毒素。
当人体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霉变坚果后,这种毒素会在肝脏内代谢,其代谢产物环氧黄曲霉毒素能与肝脏 DNA 结合,导致基因突变,长期积累下来,大大增加患肝癌的风险。而且,黄曲霉毒素十分耐热,普通的烹饪温度根本无法将其完全破坏,即使经过高温油炸,依然可能残留毒性。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在吃到发苦的坚果时,只是吐掉了事,却不知道,坚果发苦正是霉变产生毒素的重要信号,这种情况下,即使只吃了一小口,也可能已经摄入了有害毒素。
加工不当的坚果:添加剂与高温带来的隐患
第二种存在风险的,是加工方式不当的坚果。部分不良商家为了延长坚果保质期、改善口感和色泽,会在加工过程中过量添加防腐剂、甜蜜素、色素等添加剂。例如,过量的甜蜜素进入人体后,可能影响神经系统,长期大量食用,存在潜在致癌风险;而一些人工合成色素,在动物实验中已被证实可能引发肿瘤。
此外,高温油炸的坚果也需谨慎食用。坚果在高温油炸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会发生氧化,产生反式脂肪酸和多种有害物质。反式脂肪酸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还可能干扰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长期大量摄入,对身体健康造成多方面的损害,也被认为与癌症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 。同时,高温还可能使坚果中的营养成分遭到破坏,失去原本的健康价值。
正确食用坚果,享受营养与健康
尽管存在上述风险,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完全拒绝食用坚果。只要掌握正确的食用方法,坚果依然是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 “2 种坚果是‘癌症元凶’” 的说法,实际上是霉变和加工不当的坚果带来的风险被过度夸大。我们要理性看待,在享受坚果美味与营养的同时,注意选择和食用方式,避免因不良的坚果食用习惯损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