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某医院内分泌科近期接诊了一位特殊患者:37岁的王先生在过去一年中意外“长高”了10厘米。这位成年后身高突增的男子并未感到欣喜,相反,他近期持续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怕冷和头晕症状。
经详细检查,医生发现王先生并非获得了上天眷顾,而是患上了垂体功能减退症——一种需要终身治疗的内分泌疾病。类似案例并非个例:一位42岁男性患者因同样原因在22年间长高25厘米,伴随出现性征发育异常和反复昏迷。
异常长高背后的病理机制
垂体虽仅有豌豆大小,位于大脑底部,却承担着调控全身激素分泌的核心职责。这个微小腺体直接影响人体生长、代谢、应激反应及生殖功能。
当垂体前叶或后叶功能部分或完全受损时,就会发生垂体功能减退症,导致一种或多种垂体激素分泌不足。
通常情况下,成年人的骨骺闭合后身高不再增长,这是基本的生理规律。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出现的“长高”现象实则反映了激素系统的严重紊乱。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许林鑫指出:“因患垂体功能减退症导致身高增加较为罕见。通常情况下,脑垂体功能低下会影响青少年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可能致使其成年后身高矮小。”
疾病成因与高危人群
垂体功能减退症的发病原因多样。成人可能因垂体腺瘤、颅咽管瘤等肿瘤患上此病,手术、放疗造成的损伤也是常见诱因。
头部外伤、炎症或感染等因素同样可能导致垂体功能受损。有研究指出,创伤性脑损伤后垂体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可能被高估,但严格的内分泌评估仍是必要的。
垂体功能减退症的高危人群包括:有垂体瘤或颅脑外伤史者、产后大出血的女性,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人群。
这类人群应增加检查频次,定期评估垂体功能。临床上,生长激素通常是垂体疾病患者最先受影响的激素,特别是在垂体肿瘤患者中。
多元症状与终身治疗方案
垂体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山西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刘尧吉指出:患者常出现疲乏无力、嗜睡怕冷、代谢减慢三组核心症状。
同时可能伴随低血糖、低血压、肾上腺功能减退等表现。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性征发育异常,如男性缺乏喉结、皮肤异常细腻等。
该病的治疗遵循规范化流程:首先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然后补充甲状腺激素,并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剂量。
刘尧吉强调:“治疗垂体功能减退症以激素替代治疗为主,需终身服药、个体化调整剂量。采用激素替代治疗不能随意停药,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在长期治疗中,医生还需防治骨质疏松、性腺功能减退及多种代谢紊乱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补充性激素或生长激素。研究表明,合理激素替代可改善患者代谢状态和生活质量。
识别早期预警信号
垂体功能减退症的早期症状往往隐匿而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认为普通疲劳而延误诊治。许林鑫提醒公众需注意两类人群的异常表现:
未成年人如出现身高增长缓慢(年增长不足4厘米),明显落后于同龄人,或青春期延迟伴随便易疲劳、怕冷、皮肤干燥等症状,应高度警惕。
成年人若出现持续疲劳(休息后仍不能缓解)、怕冷、体重增加、便秘,以及低血压、头晕、易发低血糖等情况,可能是激素分泌异常的警示信号。
瑞典哥德堡大学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发表的综述指出,成人生长激素缺乏与并存疾病增加相关,包括体脂量增加、腹部肥胖、血脂异常及生活质量下降等。
特殊人群的特别关注
产后女性需格外警惕垂体功能变化。产后大出血是垂体功能减退的明确危险因素,可能引发希恩综合征。这类患者可能出现乳汁分泌不足、长期闭经、乏力等症状,应及时进行垂体功能评估。
对于儿童期曾接受生长激素治疗的患者,在过渡到成人阶段时需重新评估生长激素分泌状态。特发性儿童期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成年后可能恢复正常分泌,但结构性病变或多发性垂体激素缺乏者往往需要持续治疗。
头部外伤患者即使伤情轻微,也应关注垂体功能变化。许林鑫建议高危人群“积极预防头部外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合理用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减少血管损伤的风险”。
长沙市第四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宋俊华指出,垂体功能减退导致的身高异常增长实为激素紊乱的警示信号。那位22年间长高25厘米的王先生最终确诊后,不得不终身依赖激素替代治疗,生理和心理状态都难以回归正常生活轨迹。
垂体虽小,却掌握着人体激素平衡的关键钥匙。当成年人发现自己的身高突然“逆势增长”,或持续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怕冷、低血糖等症状时,不妨到内分泌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下一篇:人生七年这部电影有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