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福建的印象是什么?是那座繁华的、不夜城,还是处处展现新农村面貌的高楼大厦?而在福建省会福州不到100公里的古田县,藏着一座让人仿佛穿越回百年前的传统古村。这座村庄的房屋大多建于上世纪20年代以前,小路仍是两百多年前留下的石板路,而高山梯田、灰瓦土墙等元素又勾画出浓厚的明清时期闽派建筑风格。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村里,几乎看不到一栋新房,甚至连红砖房也少见。最具历史感的是一座由五兄弟共同建造的联排房屋,已经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至今未曾翻新过。如今,村里大约还剩500多户人家,虽然不算大,但也并不小。那这座村庄究竟在哪里?为何显得如此古老而质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充满故事的古村落,探索其中的奥秘。
凤竹村位于福建省福州闽侯县与宁德古田县交界处,隶属于古田县泮洋乡。这里四面被高山环绕,山川沟壑纵深,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凤竹村是泮洋乡面积最大的行政村,也是地势最平坦、人口最多的一个村落。全村共有525户人家,人口约为1975人。村民们主要集中在洋尾、土猫墘、江坪、路口和茶墘五个区域。过去,这里曾是福州通往闽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南北商贾云集,逐渐形成了以家族为主的聚居村落。
凤竹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永乐年间(公元1404年),当时胡氏家族的祖先胡牛儿来到凤竹定居。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胡氏家族迅速崛起,成为了凤竹村的最大地主。胡家的宅院便位于村中土猫墘的中心地带,五栋联排房屋雄伟而显赫。到了清朝,胡氏家族的影响力更是达到巅峰,几乎掌控了整个村落的事务。为了加强对村庄的管理,他们曾计划在村南的石拱桥上修建一座城墙来守卫村门。然而,这一行为遭到居住在洋尾的张氏的强烈反对。张氏认为胡家私建城墙不合规矩,于是将胡家告到官府。最终,胡家在压力下改变了计划,改为在石拱桥上种植了两排柳杉,作为“代替”城墙的存在。这两排柳杉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成为凤竹村的宝贵遗产。
今天,凤竹村的最具代表性区域就是土猫墘和洋尾村。这条贯通两个村落的石板路,是通往洋尾村的必经之路。村口两棵柳杉伫立路旁,仿佛天然的门框。这是因为过去洋尾村的很多房屋没有门,张氏便在此树立了两棵柳杉来“做门”。沿着石板路行走,两旁是广袤的麦田,田边的房屋以黄土结构为主,显得朴实古老。特别是村口第一栋房屋,其造型十分独特,像极了一个金元宝。金元宝自中国古代流传至今已有1300多年,被视为财富的象征。明清两代更是铸造元宝的鼎盛时期,因此很多人便模仿元宝的形状建房,寓意着富贵和吉祥。正巧这座房子的外墙也是黄色的,仿佛象征着财富。
这座“元宝屋”背后,是一排木质房屋。过去,村民们为了最大化使用土地,往往家门口的院子都不留,甚至没有大门,出门就是田地。这样的设计不仅让村民拥有更多的耕地,还方便了管理粮食。可以看出,洋尾村当时家族氛围浓厚,整个村庄几乎由一个大家族掌控,外人很难进入。穿梭在村中七弯八绕的小路上,我几乎没有见到人影。这里的气候寒冷刺骨,每次回家都要绕过一大圈,而且路面不太平整。住在这里的人,生活并不容易。很多老房子的一层原本是用来养牲畜的,而二楼才是住人之地。
在村子里,我遇到了一位69岁的老人,她告诉我,现如今大部分年轻人都已搬到山下工作,只有她和另外两户老人还居住在村里。年轻人平时忙于工作,又在山下购置了新房,几乎不再回来。对于这些老人来说,虽然这里偏远,但他们早已习惯了这种清静的生活。门前有土地,种点菜,养点鸡鸭,日子过得简单且安宁。虽然凤竹村地处偏僻,但对于这些老人来说,这里是他们一生的家园。
如今,凤竹村以其独特的古民居建筑群,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传统村落。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洋尾路16号的张氏花厝和位于土猫墘中心的胡氏五栋联。此外,村中还有王、叶、罗、李等11个大家族。然而,由于许多人在20世纪20年代便迁往他处,有的去了南洋,有的去了城市工作,导致凤竹村的房屋普遍缺乏修缮,许多房屋已经濒临倒塌,令人遗憾。
现在,许多城里的退休老人因为缺乏合适的养老地,纷纷选择返回乡村。而凤竹村大片闲置的土地,恰恰可以成为一个理想的养老胜地,不仅能缓解城市过于拥挤的问题,还能为老人们提供一个宁静养生的环境。你是否也喜欢这种古老而宁静的村落呢?欢迎留言与我们一起讨论。
上一篇:生而为王者的歌叫什么
下一篇:棒球英豪片尾曲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