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作为高致残率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康复过程需依托科学护理体系。通过多维度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提升生活质量。
一、基础护理筑牢防线
体位管理与压疮预防
患者需每2小时翻身一次,交替采用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使用气垫床或减压贴可进一步降低压疮风险。对于意识障碍患者,需定期检查皮肤完整性,及时处理潮湿或污染的床单。
呼吸道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坠积性肺炎,需每日进行3~4次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痰液黏稠者,可配合雾化吸入治疗。意识清醒患者应鼓励咳嗽训练,必要时使用吸痰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泌尿系统管理
留置尿管患者需每4小时开放一次,以维持膀胱收缩功能。每日进行尿道口消毒,定期更换尿管和尿袋,避免逆行感染。鼓励患者自主排尿,逐步减少尿管使用时间。
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每日进行下肢被动活动,包括踝关节背屈、膝关节屈伸等,每次10~15分钟。使用弹力袜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促进静脉回流。对于高危患者,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二、功能康复重塑能力
肢体功能训练
被动运动:发病初期,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协助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的屈伸、旋转,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
主动运动:随着肌力恢复,鼓励患者进行床上翻身、桥式运动、坐位平衡训练等。逐步过渡到站立训练、步行训练,可使用助行器或平行杠辅助。
物理因子治疗:采用针灸、按摩、低频电刺激等方法,促进肌肉收缩和血液循环。针灸可选取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每周3~5次。
吞咽功能训练
对于吞咽障碍患者,需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制订个性化训练方案。初期可采用冷刺激法,用冰棉签刺激咽后壁,诱发吞咽反射。逐步过渡到进食训练,选择稠厚的流质食物,如米糊、酸奶等,每次进食量控制在5~10毫升,避免误吸。
语言功能训练
从简单的发音练习开始,逐步过渡到单词、短句、对话训练。利用图片、卡片等辅助工具,增强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每日训练时间不少于30分钟,鼓励患者多与家人交流。
认知功能训练
通过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计算能力训练等,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可采用拼图、搭积木、数字游戏等方式,增加训练的趣味性。
三、心理支持重建信心
心理疏导
护理人员需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负面思维,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倾听其诉求,增强其康复动力。
家庭支持
家庭成员的参与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家属需学习康复护理知识,协助患者进行日常训练。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定期组织家庭活动,增强患者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参与社区康复活动,如脑卒中康复俱乐部、病友交流会等。通过与同龄人的交流,分享康复经验,减轻孤独感。社会应提供无障碍设施,方便患者出行,增强其社会参与度。
科学护理是脑卒中康复的关键环节,通过基础护理、功能康复和心理支持的综合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让我们携手努力,为脑卒中患者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康复环境,助力其重返社会,享受健康生活。
下一篇:神鬼传奇夜之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