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人,我见过外滩的霓虹璀璨,也尝过城隍庙的精致点心,可总觉得这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少了些什么。直到去年秋天,我踏上了莱阳的土地,才明白,原来有些地方,连风里都藏着故事。
一、千年古邑的呼吸
莱阳的老城像一本泛黄的线装书,随便翻开一页都是历史的褶皱。我住在旌旗山下的老客栈,清晨推开窗,山岚如纱,恍惚间竟以为穿越到了明清的画卷里。客栈老板是个留着山羊胡的老爷子,泡着莱阳梨膏茶,慢悠悠地说:"这旌旗山啊,从前叫莱山,莱阳的名字就是从这儿来的。"他指了指墙上的旧地图,"你看这山势,像不像千军万马在列阵?"
顺着老爷子的指引,我爬上旌旗山。山顶的风带着松涛的韵律,远处五龙河如银链缠绕,"山是活的,水也是活的。"山腰间有座破庙,断壁上的壁画虽已斑驳,却仍能看出八仙过海的轮廓。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清扫落叶,他说:"这庙荒废几十年了,可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人来烧香。"我望着庙前那株歪脖子槐树,枝桠间挂着许多红布条,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祈愿。
二、梨香里的光阴
莱阳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梨。"这话一点不假。我在照旺庄镇的梨乡风情园里,见到了传说中的"梨树王"。这棵四百多岁的老梨树,树干虬结如苍龙,枝叶却依然繁茂。园主老周递给我一个刚摘的莱阳梨,咬一口,清甜的汁水顺着嘴角流到手背,竟比上海的水晶梨多了几分山野的灵气。
老周的儿子小周是个90后,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乡种梨。他带着我参观现代化的梨膏加工厂,一边操作着智能分拣设备,一边说:"我们的梨膏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用的是传统的小火慢熬。"车间里弥漫着梨香,和老周家院子里那口百年老锅的味道一模一样。小周打开手机,给我看他在短视频平台上直播卖梨的画面:"现在好了,莱阳梨能卖到全国各地,连上海的朋友都下单呢。"
三、山水间的真性情
在莱阳的日子,我总爱沿着蚬河散步。河水清澈见底,能看见小鱼在水草间穿梭。傍晚时分,常有老人坐在岸边垂钓,鱼竿上的浮标随波轻晃,仿佛时间也慢了下来。有位姓王的大爷见我总在河边转悠,便邀我去他家喝茶。他住在河畔的老平房里,院子里种着几棵石榴树,红彤彤的果实压弯了枝头。
王大爷泡的是莱阳绿茶,茶汤黄绿明亮,入口略带苦涩,回味却甘甜悠长。他说:"这茶是我自己种的,就在旌旗山上。"我们坐在葡萄架下,听他讲年轻时在五龙河打鱼的故事。"那时候河里的鱼可多了,一网下去能捞半箩筐。"他的眼神里闪烁着光芒,"现在政府不让过度捕捞了,河又活过来了。"
四、小城烟火里的诗意
莱阳的夜晚,最热闹的要数盛隆街。这条不长的街道上,挤满了各种小吃摊。我站在"老马家卤驴肉"的摊位前,看着老板熟练地切肉、装盘,驴肉的香气混合着孜然的味道扑面而来。隔壁摊位的糖酥杠子头火烧刚出炉,金黄酥脆,咬一口,麦香和芝麻香在嘴里炸开。
街角的茶馆里,几个老人正在唱吕剧。苍凉的唱腔里,有《姊妹易嫁》的悲欢离合,也有《王定保借当》的侠肝义胆。我听不懂唱词,却能感受到那股子扎根于土地的生命力。茶馆老板是个戴眼镜的中年人,他给我倒了杯莱阳白干,说:"这戏啊,就像咱们莱阳的梨,看着普通,却越品越有滋味。"
离开莱阳那天,我在火车站遇到了小周。他提着一筐莱阳梨,说是要去上海参加农产品展销会。"上海是大城市,机会多。"他笑着说,"但我还是喜欢莱阳,这里有我的根。"
火车开动时,我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忽然明白,莱阳的了不起,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它把千年的文化底蕴,都融进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里。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不紧不慢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却让每个聆听的人,都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回到上海后,我常常想起莱阳的山、莱阳的水、莱阳的人。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子,原来都是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或许,真正的旅行,不是去寻找风景,而是去寻找自己——在别人的故乡里,遇见另一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