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时节,骄阳似火,热浪蒸腾,此时人体阳气浮于外而内里相对虚寒,暑湿之邪易乘虚而入。中医强调“顺时养生”,通过饮食、穴位、艾灸等方法,可调节阴阳平衡,安然度过炎炎夏日。
一、饮食消暑化湿,滋养脾胃
小暑气候炎热且湿气重,饮食宜遵循“清热解暑、健脾利湿”的原则。可多食用绿豆、冬瓜、苦瓜等清热泻火的食材:绿豆熬制成汤,既能清热消暑,又可利尿解毒;冬瓜性凉,无论是煲汤还是清炒,都有良好的利水消肿功效;苦瓜富含维生素,清炒或凉拌能有效缓解体内燥热。
此外,适当食用一些酸甘之品,如乌梅、山楂、山药等,不仅可以生津止渴,还能补益脾胃。同时,应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加重体内湿热。日常可饮用荷叶茶、薄荷茶,既能解暑气,又可提神醒脑。
二、穴位按摩,疏通经络调气血
中医认为,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起到调节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小暑时节,推荐按摩以下穴位:
- 大椎穴:位于颈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人体阳气汇聚之处。按摩大椎穴可清热解表,缓解因暑热引起的头痛、发热等症状。
- 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按摩此穴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对缓解夏季因高温导致的心烦、心悸有良好效果。
-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按摩足三里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每个穴位按摩3 - 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宜。
三、艾灸温阳,驱散体内寒湿
小暑时节,虽然外界炎热,但人体因贪凉饮冷、久居空调房,易使寒湿之邪侵入体内。此时艾灸可起到温阳散寒、祛湿通络的作用。
-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艾灸关元可培补元气、温肾固精,提升人体阳气。
- 神阙穴:即肚脐,艾灸此穴能温通元阳、健脾和胃,增强机体免疫力。
- 足三里:艾灸足三里同样有助于健脾祛湿,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艾灸时,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皮肤2 - 3厘米,每个穴位灸10 - 15分钟,以皮肤微微发红、有温热感为宜,每周可进行2 - 3次。不过,阴虚火旺、实热体质者不宜艾灸。
四、起居作息,顺应自然规律
小暑时节应遵循“晚睡早起,午间小憩”的原则。适当晚睡以顺应夏季阳气的升发,但不宜超过23点;早起可吸收天地阳气,振奋精神。午间小憩30分钟左右,有助于养心安神,消除疲劳。同时,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过低,避免直吹身体,以防风寒湿邪侵袭。
小暑养生,重在顺应天时,调和身心。从饮食调理到穴位按摩,从艾灸养生到起居作息,运用中医智慧,就能在炎炎夏日守护健康,收获清凉。
来源: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
上一篇:人到中年,见初恋情人是什么感觉?
下一篇:普通公路最高时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