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条: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浮则伤卫,数则伤荣。荣卫爱邪,为病在表,故当汗散。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浮与上同,而此多数,数者,伤寒之欲传也。可发汗而宜麻黄汤者,言乘寒邪有向表之浮,当散其数,而不令其至于传也。
喻嘉言《尚论篇》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伤寒之脉,阴阳俱紧。其脉但浮及浮数而不兼紧,似可不用麻黄汤。然寒既入营,舍麻黄汤定法,别非他药可代,故重申其意。见脉紧固当用麻黄汤,而脉浮不紧者,乘其邪方在表,当用麻黄汤托出其邪,不使得入。即脉浮数而不紧者,乘其势正欲传,当用麻黄汤击其半渡而驱之使出。参看中风证脉浮宜用桂枝汤。可见天然一定之法,不因邪势之浅深辄可变易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此反结上文两节之意,言里气不虚,不必胗尺,但见脉浮与脉浮数而病在表者,皆可麻黄汤发其汗也。愚按:上文曰"脉浮数",曰"脉浮紧",此但言浮而不言紧,故下文第三节复言"伤寒脉浮紧",以申明衄血之不同于荣血也。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此承上文两节之意,而言脉迟而中焦荣气不足者,不可发汗。若脉浮在表,荣气足者,可发汗;脉微而里虚者,不可发汗;若浮而数,血液足者,可发汗。俱宜麻黄汤。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二条凭脉以言治,而不及证,且但举浮与数,而不言紧,而云可与麻黄汤发汗,殊为未备。然仲景自有太阳伤寒条与麻黄汤证,在学者当会通全书而求之,不可拘于一文一字间也。
柯琴《伤寒来苏集》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前条论症,此条论脉。言浮而不言迟弱者,是浮而有力也。然必审其热在表,乃可用。若浮而大,有热属藏者,当攻之,不令发汗矣。若浮数而痛偏一处者,身虽疼,不可发汗。
数者,急也,即紧也。紧则为寒,指受寒而言;数则为热,指发热而言。辞虽异而意则同。故脉浮紧者,即是麻黄汤症。
吴谦《医宗金鉴》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注】伤寒脉浮紧者,麻黄汤诚为主剂矣。今脉浮与浮数,似不在发汗之列,然视其病皆伤寒无汗之表实,则不妨略脉而从证,亦可用麻黄汤汗之。观其不曰以麻黄汤发之、主之,而皆日可发汗,则有商量斟酌之意焉。
【集注】方有执曰:伤寒脉本紧,不紧而浮,则邪见还表而欲散可知矣。发者,拓而出之也;麻黄汤者,乘其欲散而拓出之也。或脉浮而数,伤寒之欲传也,而亦宜麻黄汤发汗者,言乘寒邪有向表之浮,当散其数,而不令其至于传也。
程应旄曰:麻黄汤为寒伤营之主剂,然亦当于脉与证之间互参酌之,不必泥定"紧"之一字,始为合法也。脉浮无紧,似不在发汗之列,然视其证,一一寒伤营之表病,则不妨略脉而详证,无汗,可发汗,宜麻黄汤。若脉浮数,邪势欲传于里,亦不妨略证而详脉,无汗,可发汗,亦宜麻黄汤。就此二者之脉与证互参之,其有脉见浮紧,证具伤寒,二者俱符,又何麻黄汤之必在禁例哉!
刘宏璧曰:但脉浮不紧,何以知其表寒实也?必然故可汗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注】此一节承上节而续言脉浮紧之证,以见血液少者不可发汗。言外见虽发之而亦不能作汗也,二者于尺中之脉,既知其不可,即便知其可矣。凡脉浮而紧,其尺中不迟者,病在表,而营不虚也,可以发汗,宜麻黄汤径发之,不必他虑也。脉浮而数,其尺中不微者,为里不虚也,可以发汗,宜麻黄汤径发之,又不必他虑也。
此一节,承上文两节之意而申言之。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补立麻黄案,再伏桂枝案也。下文桂枝亦发汗,口中说麻黄,意中则合写麻桂,实为病在表三字申其义,非复衍脉浮也。脉浮何尝尽表证?太阳未开之浮,外亦表;太阳已开之浮,表亦外。曰病在表,形容太阳之不开,暗合阴阳俱紧之伤寒,不类阳浮阴弱之中风。就令变紧脉为浮脉,其可发汗之真形,不能掩也。曰宜麻黄汤,便有桂枝汤为比例,熟思审处而后有权宜,麻桂当如胸中竹也。不宁惟是,脉浮而数者,数脉未直接其浮,便是里汗若离合其表。无汗固可发汗,即先经有汗,亦可发汗。桂枝证翻出麻黄固宜麻,麻黄证互掩桂枝亦宜麻。麻黄汤一若头头是道,盖非徒竖一言一字,便尔滥用麻黄。正见得不可发汗之证,多于可发汗。不宜麻黄之证,多于宜麻黄。就如下文所云复发其汗,先其时发汗,当须发汗,可更发汗。凡此皆可发汗之互词,都非麻黄能兼任,当留为桂枝见长之地也。医者亦知麻桂从何得汗乎?精气藉天气为过付,营卫遂受肺中之魄汗,洋溢其太阳。桂枝以现在之汗解外,先还其汗于营,而后取其汗于卫,与坤柔合德者桂枝也。麻黄以未来之汗解表,直取其汗于营,而后发其汗于卫,与乾刚合撰者麻黄也。麻代桂而不以汗解称者,毕竟麻黄刚力劲。桂代麻而克以发汗称者,大抵桂枝柔力长。且也并汗解发汗泯其形,桂枝尤敛才而就范。不必支支节节为桂枝立功者,桂枝耻独为桂枝也。彼市上疏散品,讵独远不及桂枝,无一非麻桂之贼,作动经药看可也。无如庸陋辈辨麻桂毋宁辨菽麦,解字发字更无暇较量,安能执单简之词,为若辈谷率乎?吾知疑袒麻者,必以宜桂枝汤四字为口实。疑袒桂者,必以宜麻黄汤四字为口实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此节为里气不虚者言之,故一见无汗身疼痛之证,无论脉浮及脉浮数者,皆可用麻黄汤以发之。与下后身重、心悸、脉浮数而尺中微,及未经误下而尺中迟者,固自不同也。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程应旄云:脉浮数者,虽与浮紧稍异,然邪势拥遏在表可知。则不必寒伤营之表病具备,自不妨略证而详脉。无汗可发汗,亦宜麻黄汤。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冉雪峰曰:此两条是总结上文,自大小青龙汤以后,至此告一小结束。直至下第五十八条,若汗若吐若下等,再总结疗法,告一大结束。承上以启下,推进一层,继续辨论,是此两条为太阳全篇的一个小枢纽,不仅承上文两节申言之而已。康平古本,坊刻今本,均两条合为一条,以类相从,无可无不可。此两条不冠太阳病,不言中风伤寒,又不言各各证象,仅就脉象一项言,且不言浮缓浮紧,盖初叙从详,后叙从简。故太阳提纲,中风伤寒定名,中风伤寒出方,均详细胪列。此处两条从简,已言的无须再言。然此两条是在太阳篇,不言太阳,而即是太阳。在辨麻黄栏,不言麻黄证,必有麻黄证。各注扯向桂枝,殊可不必。或改浮为浮缓,浮数为浮紧,不是训经,直是改经。须知此两条结束上文,论脉论证,或汗或下,析同析异,辨假辨真,交互奥折,杂错纷繁,故揭此两条,明昭肯棨,俾能掌握纲要。脉浮是太阳提纲的脉,太阳主表,故从表治。浮数,数为热,郁热渐成,迫切需表,尤当治表。此与浮缓浮紧,另是一义。改为缓为紧,不宁重复,而且浅陋。查脉静为不传,脉数急为传,脉缓为欲愈,不缓为未欲愈。此处上条只言浮,不言缓。后条不仅浮,兼言数。浮虽可兼他脉,既浮,总未离表。浮而数,热将遏成,未甚犹可从表治。平平叙述中,含有深邃治疗意义在内。可发汗可字,与当发汗当字有辨。宜麻黄汤宜字,与麻黄汤主之主字亦有辨。学者玩索有得,活用原则,则各注一切訾言,可以一扫廓清。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跟上面的一样,只是脉浮而数,桂枝汤也脉浮而数啊。如果自汗的话用桂枝汤,无汗的要用麻黄汤,这和上面是一样的。而且表实证不光是无汗,头疼啊、腰疼啊、骨节疼啊,这都是麻黄汤证,这是必有的(症状),同时这个人恶寒。
这两条呢,是同桂枝汤的一个划分,就是以有汗、无汗来说(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区别),但在这里没有明说,他这个书全是这样的,前面讲过了,在这里就简略了。但是读书的人到这地方就不能死读于句下,脉浮的就用麻黄汤,脉浮数的也用麻黄汤,就错了,不是这个事啊。因为他前头说了,所以在这里就简约言之。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串解】成无己云:“浮则伤卫,数则伤荣,荣卫受邪,为病在表,故当汗散。”脉见浮数,仍然代表有抗病向外解的机势,但是否用麻黄汤,亦必决定于有无可汗的证候。
【语译】浮数的脉象,仍然象征着正气抵抗疾病的亢奋,原则上还是可用麻黄汤一类的发汗剂。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解析】
这两条承接上条并与之对比,指出凡太阳表实证,非尺脉微、尺脉迟者,可以考虑用麻黄汤发汗。
浮脉主表,数有紧之意。从“可发汗,宜麻黄汤”看,其证当属太阳伤寒表实。表实应发汗以解表,用麻黄汤。但必须脉阴阳俱紧,方能投用。若尺脉微,尺脉迟,又当禁用汗法。故这里见浮脉,或脉浮而数,意在言外,则尺脉不微不迟,故“宜麻黄汤”,而不禁之。
倪海厦《伤寒论》
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发汗,有它必要的条件,如果说病人已经在发汗了,不会开麻黄汤的,因为病人的表已经开了,病人的症状除了脉浮数以外,一定兼有恶寒和无汗,所以麻黄汤和桂技汤最简单的区分就是一个无汗,一个有汗。麻黄汤证一般发烧温度比较高,无汗,怕冷比较严重。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第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选版,详细解读请查看:
第38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49-52条条文)
我们先聚焦于《伤寒论》第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首先,需明确“脉浮数”的含义。这里的“数”指的是脉搏跳动快于正常,即数脉。而张仲景所述的“浮数”,实则带有“浮紧”的意味,常见于太阳伤寒表实证,脉象略显数意;相对地,太阳中风表虚证则脉浮缓,略带迟意。
根据《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可表现为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但必伴有恶寒、体痛、呕逆等症状,脉象阴阳俱紧者,称为伤寒。基于此,有医家提出,太阳伤寒表实证若未发热,脉象为浮紧;若已发热,则脉象为浮数。因此,这里的“脉浮数”可理解为浮紧而数,即麻黄汤证的脉象。
关于“身重心悸”,历代医家见解不一。有医家认为身重与湿气有关,心悸则因误下后血虚、津液虚,血不养心所致。另有医家认为,误下后伤阳、伤气,气虚导致心无所主,从而心悸。
个人倾向于认为,误下后耗气,气虚乏力,患者自觉身重;同时,气虚导致心无所主,出现心悸。这一观点有《伤寒论》第64条作为佐证,其中提到发汗过多后,患者出现叉手自冒心、心下悸等症状,用桂枝甘草汤治疗。桂枝甘草汤旨在鼓动心阳,而非养心血,因此,血不养心导致心悸的说法有待商榷。
以胡希恕胡老的观点为例,他认为心悸为血不养心所致,身重为湿气困体。然而,个人认为这一解释与《伤寒论》中其他条文存在矛盾。例如,麻黄汤证中的疼痛并非由水分引起,而是寒邪瘀滞所致。此外,若身重均由湿气解释,则第107条中的“一身尽重”又该如何理解?显然,不能一概而论。
再来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和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它们均用于治疗烦躁心悸,但并未采用养阴药,而是用桂枝甘草汤打底温心阳。这说明张仲景认为汗法、下法导致的心悸,并非血不养心,而是心阳不振、心气虚。
倪海厦的解释则更为牵强,他认为误下后血不够,四肢肌肉关节营养不足导致身重,心脏缺血导致心悸。然而,这一解释缺乏《伤寒论》原文的支撑,且与实际情况不符。
关于“身重心悸”的解释告一段落,我们接着看“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在《伤寒论》中,寸关尺的尺部主里证,尺中脉微表示里虚。这里的“微”并非指微脉,而是指尺部脉象相对于寸关两部力量要小、脉形要小、力度要小。
第49条提到“尺中脉微,此里虚”,而第50条则说“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然者,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这里的“尺中迟”并非指迟脉,而是指尺部脉象相对于寸关两部的浮紧来说稍显涩滞不足之状,代表荣气不足、血少。
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的脉象存在误解,将尺中迟解释为迟脉,这是不准确的。在《伤寒论》中,脉象的描述往往是为了表达一种形状和前面的对比,而非字面意义上的脉象。例如,脉促并非指心律不齐的脉象,而是指脉象有点快、急促的意思。
第51条和第52条是对第49条和第50条的对比说明。它们指出,凡太阳伤寒表实证,若尺脉未出现微、迟等异常情况,均可考虑用麻黄汤发汗治疗。这两条条文强调了尺脉在判断是否可用麻黄汤时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将第49条至第52条进行完整翻译:
第49条:脉象浮数者,病在表,按理应发汗治疗。若误用攻下法,则损伤阳气,导致气虚乏力、身重、心阳不振、心气虚而心悸。此时不可再发汗,应扶正补虚,使正气充实、津液自和,自然汗出而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病人尺部脉象比寸关脉象弱,为里虚之象。可通过治疗使表里正气充盈、津液自和而自汗出愈,一般可选用小建中汤或桂枝新加汤治疗。
第50条:脉象浮紧者,为太阳伤寒证,按理应发汗解表。但若尺部脉象相对于寸关两部稍显涩滞不足之状,则不可发汗。因为尺脉迟表示荣气不足、阴血虚少,发汗会更伤营血、引起变证和坏证。处理方法与第49条相同,可用小建中汤或桂枝新加汤补虚兼以祛邪。
第51条和第52条:脉象浮或浮而数者,病在表,可用发汗法治疗,宜用麻黄汤。这两条条文以脉代证,省略了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汗等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其他症状,仅通过脉象来代表整个麻黄汤证的临床表现。它们是为了对比第49条和第50条中的尺脉微、迟等异常情况而提出的。
在注解《伤寒论》时,个人坚持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条文,并力求用其他条文或《金匮要略》中的内容来佐证自己的想法。学习《伤寒论》应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高屋建瓴地放大格局看待事物。正如王安石诗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学医过程中也应如此,把基础知识打牢、自己解释给自己听,并努力提高自己以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
上一篇:描写春天的诗歌(小学六年级的)
下一篇:为什么叫《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