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学院产教融合,发挥学院专业特色与优势,根据学校《关于开展2025年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7月1日,旅游管理学院组织师生20名赴新乡万仙山景区开展“以智赋能——助力乡村旅游”暑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聚焦实践调研、岗位调研、专业学习、红色教育和校企合作等内容,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专业性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专业认知、团队协作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为万仙山景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
(旅游管理学院实践队员一行人到达新乡万仙山景区)
一、深入景区调研,踏崖问策开路
为精准把握万仙山景区发展现状与乡村旅游现状,实践团队分为5个调研小组,围绕“景区发展规划”、“游客体验提升”、“商户发展诉求”、“民宿运营优化”、“岗位职能适配”五大主题开展深度调研。实践团队走访了万仙山景区内100余家民宿和主题酒店、70余家商户,与景区负责人、景区管理人员、一线岗位员工、郭亮村委、南坪村委负责人等进行深度访谈,向游客发放调查问卷300余份,覆盖了不同年龄、职业及客源地的游客群体。通过广泛收集一手资料,实践团队对景区的整体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民宿运营情况、商户的经营困境与发展期望,以及游客的消费偏好和体验反馈等信息有了全面了解,为后续的进一步分析和调研报告的撰写提供了数据支撑。
(实践队员进行分组分工并明确各组调研任务)
(实践团队与万仙山景区负责人进行座谈)
(实践团队与郭亮村村委负责人进行座谈)
(实践团队与南坪村村委负责人进行座谈)
(实践队员与郭亮村游客访谈交流并发放调查问卷)
(实践队员对南坪村民宿经营者访谈交流并发放调查问卷)
(实践队员与南坪村游客访谈交流并发放调查问卷)
二、深研岗责流程,感悟知行合一
典型岗位调研中,实践队员们依据《酒店管理专业典型岗位调查问卷》,系统梳理酒店管理各典型岗位的核心职责与技能要求。具体包括大堂副理的晨会交接、客诉处理、夜间巡查等工作职责;民宿管家的客房检查、客情沟通、客户回访、主题活动策划等专项任务以及突发客诉处理、宾客个性需求等不定期职责;新媒体运营利用社交媒体、在线旅游平台、论坛等途径进行酒店/民宿的品牌推广、营销策略制定、客户服务和关系管理等一系列工作职责。针对这些典型岗位职责,进一步分析了岗位所需的沟通协调、应急处理、数智化工具运用等关键技能。工作流程方面,详细记录各岗位从岗前准备、岗中服务到当日收尾的全流程节点,并通过各环节评价标准,来收集宾客满意度与问题解决时效。此外,队员们还围绕岗位的职业发展路径、行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岗位的职业价值、培训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并探讨了工作流程中可优化的环节和具体的措施建议。典型岗位实践调研活动让同学们跳出课本,真正理解到酒店/民宿管理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岗位职责与细节里的温度和效率。
(实践团队对郭亮村谢晋居主题民宿进行典型岗位调研)
(实践队员与郭亮村民宿经营者访谈交流并发放调查问卷)
(实践队员对万仙山景区导游部负责人进行岗位调研访谈)
(实践队员对南坪景区民宿经营者进行岗位调研并发放调查问卷)
三、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共育平台
为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学院与万仙山景区、郭亮村、南坪村达成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合作意向,并举行授牌仪式。希望通过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效益共赢”。万仙山景区负责人表示:“旅游管理学院的专业优势与景区的实践需求高度契合,期待通过合作培养更多懂旅游、爱乡村的应用型人才。”本次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是“把课堂搬进景区”的重要举措,将为学生提供常态化实践平台,推动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无缝衔接。
(实践团队与万仙山景区签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授牌)
(实践团队与郭亮村签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授牌)
(实践团队与南坪村负责人进行深入座谈并合影)
四、承续赤忱薪火,炳焕郭亮精神
万仙山景区是“郭亮精神”的发源地,绝壁长廊的开凿历程凝聚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为深化对郭亮精神的理解,实践队前往郭亮村村委会、崖上人家开展学习活动。在崖上人家,队员们专访了亲身参与郭亮村挂壁公路修建的申春福老人,听他讲述当年村民们在悬崖峭壁上用钢钎、铁锤开凿8公里“绝壁天路”的壮举,面对缺资金、缺设备、缺技术的困境,全村人自带工具、轮流上阵,在海拔1700米的绝壁上一锤一凿坚守5年,用血汗铺就脱贫路。在郭亮村村委,通过珍贵的图片影像资料与亲历者的现场讲述,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不由天命、知险敢进”的郭亮精神内核。
(申春福老人为实践队员们讲述郭亮村挂壁公路的修建历程)
五、锤炼党性担当,践行初心使命
在对郭亮村村委书记的专访中,实践队员们进一步了解到,新时代郭亮村是如何在党的领导下,秉承郭亮精神,实现从贫困山村到旅游名村的蜕变,感受到了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定决心与务实举措。此外,队员们还参观了红色实景演绎《太行山传奇》基地,通过沉浸式重温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斗争史诗以及军民同心、血火淬炼的英雄事迹,全体师生接受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参观后,多位师生眼含热泪,他们表示,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分量,要将爱国情转化为强国志、报国行,让红色基因在育人实践中绽放时代光芒!
(实践队员们通过实物及图片影像资料学习“郭亮精神”)
六、每日复盘研讨,凝聚实践智慧
实践期间,团队坚持“每日一总结、每日一部署”,每晚召开集中研讨会,各小组汇报当日调研成果、岗位实践心得及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解决方案。指导老师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点评指导,并明确次日任务重点。在总结会上,杨要杰反复强调,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接地气’的智慧,希望同学们带着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回到课堂,把实践所得转化为专业成长的养分,始终保持对行业的敏感度与责任感。
(各组指导老师与实践队员进行调研后的交流与讨论)
(实践团队每天进行集中研讨与总结)
此次赴万仙山景区暑期实践活动,既是旅游管理学院专业实践的“练兵场”,也是扎根大地的“思政课”。实践中,实践队员们既用专业学识为乡村旅游发展“把脉支招”,也在红色精神与奋斗故事中汲取成长力量。学院将以此次调研成果为基础,持续优化课程设置,强化产教融合,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将行业前沿需求、乡村振兴实践案例以及革命老区的奋斗故事转化为育人资源,培养具备专业能力与家国情怀、懂实战、接地气的新时代青年,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青春力量。
(旅游管理学院 王宁 姚胜/文 杨要杰/审核)
上一篇:真三国无双7吕布最强武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