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作为北医三院“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一员,来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担任手术室护士长。
初到时,虽然高原反应让我头痛欲裂,但在了解当地手术室管理现状后,我迅速制定计划,投入到工作之中。
1
从细节入手,筑牢雪域高原手术室管理
我深知,在高原地区,手术室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于是,我决定从最基础的“环境清洁及人员行为”抓起,重新梳理手术室工作流程,制定标准化操作手册。起初,有些同事觉得“太麻烦”,有些不理解。但很快,改变带来了效果。我们首次开展了西藏自治区洁净手术室动态空气监测,系统数据让我们发现了临床工作的潜在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手术感染率显著下降,医护配合效率大幅提升。
重新梳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此外,我还推动了术中体位摆放的标准化管理,针对各科室特殊体位设计应用个性化体位垫,并组织专项培训,让医护人员的操作更加顺畅。我们还为患者准备了专用的转运床垫,减少了术后转运的不适感和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组织个性化手术体位垫专项培训
渐渐地,大家从被动执行变为主动遵守,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每天出入手术室的外科医生也发现,最近手术室出现了一些改变,医生们纷纷表示,“现在手术衔接快多了,东西摆放都很顺手”,手术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保障。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调查也收到了积极的反馈,“手术过程既高效又温馨”,让他们对医院的信任度更高。
2
授人以渔: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团队
管理更规范了,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这些改变持续下去”。于是,我开始重点培养本地护理骨干,手把手教他们如何优化排班、如何做好手术安全核查、如何建立应急响应机制。
2025年初春,我们组织了“西藏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为期两个半月,来自阿里、日喀则、山南、那曲等地基层医院的16名手术室骨干护士来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参加培训。他们有的在高原坚守十余年,有的刚踏入手术室不久,虽然性格各异、经历不同,但有着共同的愿望——提升手术室专科能力,更好服务家乡患者。
专科护士培训理论授课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我为他们讲授了两门专题课程:
一门是《日间手术规范管理实践》,我结合北医三院的管理经验,从日间手术的流程设计、术前评估、术后随访到信息化管理工具,一一展开。他们认真聆听,频频点头,还在课后不断追问,她们的学习热情让我感动。
另一门课是《医学文献检索工具的选择与应用》,这在基层护士第一次接触相关内容。有位护士课后悄悄对我说:“原来科研离我们并不远,老师教得好,我们也能学会。”
除了理论授课,我常常带着护士们进手术室实践。
专科护士培训手术室实践
3
“谢谢您让我们看见手术室护理的广阔天地”
培训接近尾声时,学员们悄悄给我们准备了一份惊喜:一面写着“践行南丁格尔誓言,培育手术室守护天使”的锦旗,还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米老师,谢谢您让我们看见手术室护理的广阔天地,也看见了自己未来的可能。”
专科培训班结业合影
那一刻,我眼眶湿润了。援藏,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在高原播下希望的种子,在心与心之间架起了桥梁。
如今,这16名专科护士已经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有的在完善手术间布局,有的开始带新护士查房。他们常通过微信与我分享近况,有时是一张体位摆放的图片,有时是一句“米老师,我们现在也能自己带教授课了!”
援藏这一年,我见过高原的壮美,也体验过高原寒冷缺氧,见过复杂病种,也曾因客观条件有限辗转难眠。但最珍贵的,是看到“改变”真正发生——不仅是手术室的规范运行,更是这群专科护士的成长与自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相信,这些扎根高原的护理骨干,终将成为西藏手术室护理团队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而这段援藏经历,也将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温暖的记忆。
文 | “组团式”援藏专家、北医三院手术室 米湘琦
编辑 | 宣传中心 张轩烨
上一篇:红楼梦第八十七回故事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