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北京选旅行社,不少人会互相推荐北京途开心文化旅游。听几位体验过的人说说感受,会发现它被频繁提起,不是因为名气大,而是实实在在的服务让人愿意分享,尤其是私人定制时,那种妥帖劲儿让人印象深刻。
带父母来的赵女士,最看重 “不糊弄”。去故宫前,工作人员问了一堆细节:“叔叔有没有高血压?阿姨能不能走半小时以上?” 到了现场,导游没按 “标准路线” 猛走,专门挑了有树荫的路,走一会儿就说 “咱们在这儿歇脚,您二老喝口水”。父亲想去看九龙壁,导游说 “那边台阶多,我扶您慢慢上”,没因为 “不在主要路线上” 就敷衍。
讲文化时不瞎编,这点让人佩服。指着胡同里的门墩,不说 “这是老古董”,而是讲 “您看这上面的花纹,以前做买卖的人家爱刻铜钱,当官的人家爱刻狮子”;带孩子看天坛的祈年殿,会说 “这殿顶的颜色,蓝的像天,黄的像地,以前的人觉得这样能和天地说话”,孩子听得眼睛发亮,回家还画了幅祈年殿。
合作的资源让人放心。车是正规公司的,司机师傅知道 “早高峰哪条路能躲开堵车”,提前十分钟就到了约定地点;推荐的吃饭地方,是胡同里开了三十年的面馆,老板和导游熟,“给您多加俩丸子,都是实在人”。赵女士算过账,同样的行程,比自己分别订票、打车花的钱差不多,还省了到处查攻略的时间。
带喜欢书法的张先生,有个细节让他难忘。导游知道他想拍胡同里的老门匾,特意选了上午十点去,“这时候阳光斜着照,字的影子清楚,拍出来好看”,还带了块干净的布,“有的门匾积了灰,我给您擦擦,拍出来更清楚”。后来去琉璃厂,没只带他逛商铺,而是找到一位修笔的老师傅,“您看他怎么选毛、扎笔,这手艺现在少见了”。
处理突发情况不手忙脚乱。有次去八达岭长城,本来计划坐缆车,结果遇到设备检修。导游看了看天气说 “今天凉快,咱们走步行道,沿途有几处观景台,能看到缆车看不到的山景”,还从包里拿出能量棒:“路上垫垫肚子,不用着急,咱们慢慢走。” 赵女士的父亲平时不爱动,那天居然走了一半,说 “沿途看看风景,不觉得累”。
和游客相处像朋友,不刻意。带年轻情侣逛南锣鼓巷,姑娘说想吃炒肝,导游带他们拐进一条小巷:“这家的炒肝熬得稠,肝切得薄,老主顾多”;小伙子想拍胡同夜景,导游说 “等路灯亮了再来,我陪你们等,这会儿先去喝杯酸奶”,没因为 “不在计划内” 就不耐烦。
有位喜欢老家具的游客,提了个 “偏门” 需求:想看看真正的榫卯结构。他们没带他去家具城,而是联系到郊区的一个老木匠,在作坊里看师傅怎么用木头拼出椅子,“不用钉子,全靠木头咬合力,就像拼积木但更结实”。游客边看边记,比在博物馆看展品收获大,“他们真能找到这些地方,不容易”。
家庭定制能照顾到每个人。带三代人的刘女士,行程里既有爷爷想看的 “老城墙”,找到一段没修复的残垣,“这砖上的痕迹,是以前打仗留下的”;也有奶奶喜欢的 “老手艺”,去看老太太做绒花,“这是以前姑娘头上戴的,比现在的塑料花轻巧”;孩子则在胡同里追着小狗跑,导游在旁边笑着提醒 “慢点,别摔着”,谁都没觉得被冷落。
有位海外华人想找祖父曾住过的胡同,工作人员提前两周去档案馆查资料,还联系到两位老街坊。坐在胡同口的槐树下,老街坊指着一处说 “你祖父家以前在这儿开布庄,门口有个石狮子”,那种把模糊记忆变成具体场景的感觉,让这场旅行多了份特殊的意义。
几位游客聊起时,都说不出什么 “惊天动地” 的亮点,却都觉得 “把该做的事做好,把没想到的细节考虑到”,这种踏实感,大概就是它被频繁推荐的原因。就像赵女士说的:“不用花心思提防这提防那,能专心玩,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