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颂的后厨,“不时不食,身心健康”的理念,是读懂土地馈赠的密码。作为连续4年入选米其林指南的高端湘菜品牌,湘颂始终相信:好食材从不是偶然得之,而是土地以时间为笔,写给餐桌的情书 。
春分刚过,湘颂的采购车便驶向湖南双峰。带着晨露的萝卜苗被连夜运抵广州门店,厨师只需简单清炒,便能让食客尝到“春雨浸润后的清甜”。这是土地在春季写下的第一行诗——萝卜苗从播种到采收严守时令,早一天嫌嫩,晚一天嫌老,时间的精准,成就了最鲜的滋味。
入夏后,洞庭湖的鳜鱼进入最佳赏味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湘颂遵循古诗里的时令智慧,选用此时的鳜鱼制作招牌“饭稻羹鱼”。鱼需在清水里“静养”3天去杂味,再搭配禾花鱼熬制4小时的汤底,肉质细嫩得能在舌尖化开。正如湘颂创始人贺国强所说:“夏天的食材要带着水的灵动,多一分火功都是打扰。”
秋分时节,双峰稻田里的禾花鱼肥得流油。这些与水稻共生了一整个夏天的鱼,以稻花为食,鳞片都带着谷物的清香。湘颂的厨师会用古法慢煎,让鱼皮金黄酥脆,内里的鱼肉却依旧雪白细嫩。这份“秋收的醇厚”,是土地用120天的阳光雨露酿出的馈赠。
到了寒冬,汉寿的甲鱼成了餐桌主角。这些在生态池塘里生长3年以上的甲鱼,裙边厚如凝脂,湘颂以“白煨”技法伺候:不加过多调料,只用简子骨汤慢炖4小时,让胶质自然融入汤中。一勺入口,温热的暖意从胃里漫开,恰是土地对冬日最温柔的抚慰。
湘颂的食材地图上,每一个标记都藏着与土地的约定。在湖南汉寿,他们与生态养殖场合作,甲鱼需在水温恒定的池塘里自然生长,喂食小鱼虾而非饲料,3年才能达标上桌;在双峰西田农场,花猪吃着米糠长大,一头猪仅取6两的“黄金雪花肉”,肉质自带回甘;就连不起眼的豆腐,也来自双峰石磨工艺——5斤黄豆慢磨慢熬,只出一板豆腐,豆香浓郁得能闻见土地的气息。
为了让这份“土地的情书”完好抵达餐桌,湘颂构建了全链条冷链系统。汉寿甲鱼用5 - 8℃恒温箱运输,避免应激反应;西田花猪肉采用真空锁鲜+冰温冷藏,最大程度保留肉质活性;就连每日采收的时蔬,也用透气棉纸包裹,减少磕碰损伤。从湖南原产地到广州门店,全程可追溯的温控记录,确保食材上桌时,仍带着土地的温度。
“好食材,简单做”,这是湘颂厨房的铁律。中国湘菜泰斗许菊云曾评价:“湘菜的高端,从不是堆砌调料,而是让食材自己说话。”在湘颂,清蒸鳜鱼只加少许盐,凸显鱼肉的鲜甜;黄焖鳝鱼用紫苏去腥,让河鲜的香与草木的清相互呼应;就连最家常的石磨豆腐,也只用菜籽油煎至金黄,再浇上简子骨汤慢煮,豆腐的孔里吸满了汤的醇厚,每一口都是土地的本味。
这种对“本味”的坚持,恰好契合了“身心健康”的现代诉求。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执行会长谭海城指出:“湘颂用清蒸、白煨等技法改良湘菜,跳出‘重油重辣’的刻板印象,让食客在品味时令的同时,收获身体的舒适。”数据或许更有说服力:在湘颂的常客中,超过60%表示“因食材新鲜、口味清爽,愿意反复光顾”。
在湘颂・江夏院子的园林里,600平方米的鲜活鱼池里,湘江河鲜自在游弋。这不仅是食材展示,更是对“人与自然共生”的诠释——就像双峰稻田里,禾花鱼与水稻相互滋养,鱼粪肥田,稻花喂鱼,时间让这种共生酿成美味。
“不时不食”从来不是简单的“按季节吃”,而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当食客在秋季尝到禾花鱼的丰腴,在冬日喝到甲鱼汤的温润,实则是在与土地的节奏共振。这种共振带来的,不仅是舌尖的满足,更是内心的安宁——正如曾国藩家训中“物来顺应”的智慧,顺应时令的饮食,本就是身心和谐的密码。
好食材是土地用时间写的情书,而懂得“不时不食”的人,才能读懂其中深意。在湘颂的餐桌上,每一口时令美味,都是土地与时间的馈赠,也是对“身心健康”最质朴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