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九道中医养生文化研究院院长道医朱义伟解读养生之节气养生要点
道医重视节气养生,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的养生要点。立春时节,阳气开始上升,但仍有余寒,此时应注意保暖,适当春捂,饮食上可多吃辛甘发散之品,如葱、蒜、香菜等,以助阳气生发。
小满,雨水增多,气候潮湿闷热,要注重健脾祛湿。可食用薏米、赤小豆等食物,避免居住环境过于潮湿,防止湿邪入侵人体导致关节疼痛、食欲不振等问题。
秋分,昼夜平分,气候干燥,养生以滋阴润燥为主。多吃梨、蜂蜜等食物,早睡早起,收敛神气,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赏秋景,以舒缓心情,调节情志。
冬至,是一年中阴气最盛、阳气始生之时,可适当食用羊肉、桂圆等温热性食物,早睡晚起,养精蓄锐,也可进行艾灸神阙、关元等穴位,温阳补肾,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下基础。节气养生体现了道医顺应自然规律,适时调整养生策略的智慧。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而道医养生中的 “静以养神” 理念,恰似一泓清泉,为人们提供了回归内心宁静、滋养精神的路径。
道医朱义伟认为,神乃生命活动的主宰,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以及各种生理功能。《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深刻地揭示了心境宁静对于养生的重要性。当人处于安静平和的状态时,体内的真气得以顺畅运行,五脏六腑各司其职,身体机能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疾病自然难以侵袭。
静以养神,首先要学会营造宁静的外在环境。远离喧嚣嘈杂之地,寻一处清幽之所,如静谧的山林、宁静的湖畔或是安静的庭院。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能够更好地放松身心,让纷扰的思绪逐渐沉淀。古人常于深山古刹中闭关修行,便是借助山林的幽静来达到内心的澄澈。然而,现代社会中,人们虽难以长时间身处这样的自然静地,但可以在自己的家中布置一个安静的角落,摆上几盆绿植,焚上一炉清香,在闲暇时光静坐其中,感受片刻的宁静。
内心的平静更是关键。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要学会放下过多的欲望与执念。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不被琐事烦恼所困扰。当面对压力与挑战时,保持一颗平常心,以豁达的心态去接纳和应对。例如,在遭遇职场挫折时,不怨天尤人,而是冷静分析,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平和的心态继续前行。这便是一种内心的修炼,一种在尘世中守静的智慧。
再者,通过一些特定的修行方式来辅助养神。如打坐冥想,双腿盘坐,闭目凝神,排除杂念,专注于呼吸或是心中的一念。随着呼吸的均匀深长,身心逐渐进入一种深度的放松状态,精神得到滋养与修复。还有站桩,在特定的姿势下,全身放松,呼吸自然,使气血流通顺畅,心神得以安宁。
在饮食方面,道医也倡导清淡饮食以养神。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容易扰乱人体的气血运行,影响心神的安宁。而多食用一些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清淡且富含营养的食物,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清爽与精神的稳定。
“静以养神” 的道医养生理念,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与呵护。在喧嚣的世界里,让我们学会放慢脚步,静下心来,聆听内心的声音,滋养精神的家园,从而踏上健康长寿的养生之路。
易九道中医养生文化研究院院长:朱义伟佛道双修,2016年皈依佛门(法号:慧偉)这位在艺术与中医领域都取得杰出成就的跨界创新者,背后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朱义伟中国道医协会会员,他师承武当三丰派第十六代传人(道号朱资伟),深谙祝由术、导引术等道医秘法,为他的中医实践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作为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的第十五世后人,他将儒家“仁心孝世”的祖训融入日常的医疗实践中,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患者。此外,朱义伟还荣获“新时代非遗文化传播大使”的称号,这进一步证明了他对藏医、中医等非遗疗法的热爱与传承,以及致力于推动其现代化转化的坚定决心。
中医传承非遗技师道医朱义伟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通畅则百病不生。人体有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等。
按摩心经可宁心安神,缓解失眠、心烦等症状。常按揉内关穴,能调节心脏功能,对心悸、胸闷有改善作用。
胆经的敲打有助于促进胆汁分泌,增强消化功能,还可缓解偏头痛。从臀部外侧沿大腿外侧一直敲打到脚踝外侧,每天坚持可疏通胆经气血。
任脉主一身之阴经,常按摩膻中穴,可宽胸理气,调节情志;而艾灸神阙穴(肚脐),能温阳健脾,对脾胃虚寒、腹泻等有良好疗效。
通过经络的自我按摩、敲打、艾灸等调理方式,能激发经络气血的运行,调整脏腑功能的平衡,达到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华名医风采 原标题:易九道中医养生文化研究院院长道医朱义伟解读养生之节气养生要点
来源:中华名医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