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的病根在哪,就用哪种祛痰法,这样才是蕞精准有效的。
老话说“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从痰治”。
痰不去,坏处是很多的,影响可大可小。轻的可能是嗓子堵、咳嗽,重的可能发展出痴呆、癫痫、感觉异常、神志异常等“怪病”。
中医来讲,脾胃是运化之官,脾胃不能很好运化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水湿,积累多了就会凝结成痰。肺就像是贮藏痰的容器,肺气虚弱的话,水湿痰就输布不出去。肾是主导体内水液代谢的,就像一口大锅下面的柴火,肾虚火苗小的话也会生出痰来。
三大生痰之官有了异常,生出的痰有什么不同呢。
脾出了问题,痰湿首先影响胃口,人不想吃饭,而且这个痰是黏黏的。同时人的大便也会粘滞,也有人会出现水肿。
肺出了问题,痰没法布散,就会咳喘不停。内经讲,形寒饮冷则伤肺,大多数情况肺是被风寒侵袭,导致生痰咳嗽的。这痰质地清稀、色白、量多。
肾出了问题,这根就在深处了,痰少而且粘,好像在咽喉的深处,通常是很费力也咳不出,同时人还会感觉手脚冰凉,尿频,腰膝酸软等。这种痰多是比前面两种难去除的,所以也叫顽痰、老痰。
三种病根的痰,怎么调治呢?
脾虚生痰,就从脾治。明代大医张景岳说,“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胃”,可参考二陈芄加平胃芄。一个主要燥湿化痰(在标,祛已生之痰),一个主要健脾和胃(在本,切断生痰之源),标本兼顾。
寒凉伤肺的白痰,则需要用辛温之药来驱寒、化痰。常用的药有麻黄、桂枝、干姜、细辛等。医圣张仲景的小青龙汤,就是经典的温肺化痰方。
针对病程绵延的肾痰,重在温肾补阳,以恢复化气行水的功能。大家常听的肾药金匮肾气芄、桂附地黄芄都可以参考。主要思路就是桂枝类温药--温补肾阳,让痰气化;用熟地类滋补药,填补先天之本,提升水液代谢;用茯苓类利水排湿类药,排出痰饮。
知痰来处,则懂去除。辨别不同痰,采取不同方法。以上讲到药物,建议在医生辨证帮助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