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身医学科主治医师 魏蔚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俗话说“热在三伏”,大暑正值“伏天”时段,气温高、湿度大,不仅让人感到不适,也给健康带来诸多挑战。如何顺应节气特点,科学养生,是夏季健康的关键问题。
1. 大暑的气候特点与对人体影响
大暑时节,阳气达到极盛,气温攀升至高峰,同时湿气也较重。中医认为,此时人体面临两大主要外邪困扰:暑邪与湿邪。暑邪性热、升散,容易耗伤人体阳气和津液;湿邪性质黏滞,易困脾阻胃,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两邪结合,常导致人精神疲乏,头重如裹,胸闷气短,食欲不振,四肢酸软,全身不适,心烦易怒,睡眠质量下降,出汗过多,口渴明显等一系列不适症状。
2. 大暑的养生原则
中医养生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规律调养身心。大暑养生的核心原则是:养心安神和清暑化湿。
(1)养心安神:大暑属火,与心相应。心为五脏之主,暑热易扰心神。因此,大暑养生首重“养心”。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喜大悲;气温较高的午时适当休息,养护心气;睡前泡脚,按摩涌泉穴,引热下行;适当接触大自然,缓解心理压力。
(2)清暑化湿:暑湿交织是大暑的特点,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辛辣食物;适当食用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心等,以清心除烦;选择具有祛湿功效的食材,如薏米、赤小豆、冬瓜;保持室内通风,减少湿气聚集。
此外,起居的适当调节也十分重要,作息应规律,避免熬夜;午间小憩,但不宜久睡;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注意温差变化,防止“暑入冬出”(从热环境直接进入冷气环境)。
3. 大暑的养生实践
在饮食调养方面,大暑时节应重视清热祛湿和滋阴生津类食物的摄入。清热祛湿类食物,如绿豆清热解暑,非常适合大暑时节;苦瓜清热解暑,增进食欲;冬瓜清热利水,祛湿消肿;薏米健脾祛湿,清热解毒;赤小豆利水消肿,均适合暑季食用。滋阴生津类食物如西瓜清热解暑,生津止渴;莲子养心安神,补脾止泻;百合养阴润肺,安神定志;芦笋清热利尿,滋阴润燥;番茄生津止渴,健胃消食。也可尝试绿豆薏米粥、莲子百合汤和冬瓜薏米汤等食疗方。
温馨提示:食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穴位保健在大暑养生中也有重要作用。适当按摩内关穴可宁心安神,缓解心烦气短;按摩足三里可健脾胃,增强消化功能;按摩合谷穴可清热解表,缓解头痛不适;按摩涌泉穴可引热下行,安神定志。这些简单的穴位按摩方法,在家里也可轻松实践。
大暑时节运动应遵循“动静结合,以静为主”的原则。避开高温时段(10:00-16:00)运动,尽量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户外活动;运动强度宜轻柔,如太极、气功、慢走等;室内可进行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法;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但不宜饮用冰水。
情志调养在大暑尤为重要。大暑时节,暑热易扰心神,情绪波动较大。应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剧烈情绪波动;适当听一些舒缓音乐,调节情绪;保持居室环境清爽,色调宜淡雅;可适当接触水景,如湖泊、溪流等,平衡心火;多与亲友友善交流等。
4. 不同体质的养生建议
不同体质的人群,养生方法也有所不同:
阳虚体质者宜食温性食物,如羊肉、鸡肉等,避免过食寒凉食物和饮料,适当食用干姜、肉桂等温补食材,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
阴虚体质者多食滋阴润燥食物,如百合、银耳、梨等,减少辛辣、煎炸食物摄入,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湿热体质者需多食祛湿清热食物,如绿豆、冬瓜、薏米等,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运动量,促进湿气排出,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
气虚体质者食用健脾益气食物,如山药、大枣、黄芪等,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休息,运动宜轻缓,避免大量出汗,避免长时间处于湿热环境。
温馨提示:食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5. 大暑养生误区与注意
误区一:贪凉饮冷
大暑酷热,很多人喜欢饮用冰镇饮料或大量食用冷饮。实际上,这样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功能下降,更加重暑湿困扰。
正确做法:饮料宜温或常温,避免直接饮用冰镇饮料。
误区二:过度贪睡
大暑时节,由于暑热影响,很多人感到疲倦嗜睡。但过度睡眠,尤其是白天长时间睡眠,会导致气机郁滞,加重湿邪困扰。
正确做法:保持规律作息,午间可小憩30分钟左右,但不宜长睡。
误区三:大量出汗后立即冲凉
大量出汗后,毛孔开泄,此时立即冲凉,易使风寒之邪趁虚而入,导致感冒等不适。
正确做法:出汗后应先休息,待汗止后再淋浴,水温宜温不宜冷。
大暑时节的养生,关键在于清暑化湿、养心安神。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情志调节,顺应节气特点,既能减轻暑湿带来的不适,又能为秋季健康打下基础。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应根据个人体质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暑养生不是一时之举,而是遵循天人合一的智慧,顺应自然变化,调和阴阳平衡,最终实现身心健康的和谐统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身医学科门诊于2024年11月18日正式运行,诊疗范围包括:1.心身谱系障碍:如冠心病合并焦虑、糖尿病心身综合征、慢性疼痛、更年期综合征、功能性胃肠紊乱等;2.各类成人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及儿童、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障碍等。治疗手段多样,包括中西医结合药物以及非药物疗法包括针灸、节气贴敷、耳穴、芳香疗法等,以及心理治疗和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
挂号流程:微信搜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或者扫描二维码——点击“诊疗服务”——“预约挂号”——绑定就诊卡(若绑定请忽略)——选择挂号——选择就诊院区——内科(心身医学科)——选择时间——预约——收到“预约成功通知”。
心身医学科(方庄院区)出诊时间与地点:
特需门诊: 周一晚(名医堂专家5诊室)
专家门诊: 周二、周五上午(主楼西南支半地下一层);
普通门诊: 周一到周日全天(主楼西南支半地下一层)
心身医学科(经开院区)出诊时间与地点:
专家门诊:周四上午(经开区门诊楼6层5诊室)
普通门诊(抑郁中西医结合专病门诊):周二上午、周三上午(经开区门诊楼6层)
审核/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身医学科 主任医师 邢佳
上一篇:家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求歌词:求音乐:新女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