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时,如何给情绪“降温”?沮丧时,怎样找到内心的“充电太阳”?近日,由杨浦区妇儿工委办主办的2025年青少年情绪管理夏令营在杨浦区妇女儿童服务指导中心给出了答案。连续举办四年的品牌活动今年迎来了“升级版”,近60名中小学生在这里,通过一场融合了心理、艺术和科学的“魔法”之旅,为自己的情绪解锁了一把“万能钥匙”。
从“知道”到“做到”
让情绪管理在生活中“落地”
“你可以把不想说的小秘密,或者有点‘硌人’的情绪,都放进这个盒子里。”在美育老师马宇佳的引导下,孩子们正全神贯注地装饰着一个普通的纸盒。彩色的丙烯马克笔在盒子上勾勒出奇妙的图案,闪亮的贴纸被小心翼翼地粘上,每个孩子都在打造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情绪百宝箱”。
这里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有的百宝箱主题是“积极乐观”,画满了太阳和笑脸;有的则坦诚地将“悲伤”作为主题,用蓝色调描绘内心世界。“每个百宝箱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情绪树洞’,”马宇佳说,“它守护着孩子们最珍贵的小秘密,也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时回去翻阅、与自我对话的安全空间。”
这个小小的百宝箱,正是今年杨浦区情绪管理夏令营的一个缩影——它不仅仅是手工课,更是一个承载着方法论的出口,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情绪锦囊”。
“我们想给孩子一个情绪的‘遥控器’,学会换个频道,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夏令营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黄蕴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了“换位思考”的魔力。在这场为期两天的夏令营里,这样的“魔法”随处可见。
相较于往年,今年的夏令营在杨浦区妇儿工委办的推动下,更注重将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孩子们能够理解和运用的生活技能。黄蕴坦言:“让情绪管理在生活中‘落地’,是我们的核心目标。方法有很多,但关键是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并愿意用的那一种。”
为此,夏令营设计了“情绪魔法绘本”“积木情绪乐园”等一系列游戏化环节。孩子们通过抽取盲盒卡片,创作出“火星上的恐龙因为下雨而开心”的奇妙故事;用五块积木,快速拼搭出“愤怒的红色火山”;甚至在讨论中为想象中的“情绪疗愈乐园”定下了口号——“情绪有出口,天天不堵车!”
“今年的课程体验感越来越好,饭也更好吃了!”连续两年参加夏令营的王子涵同学笑着告诉记者。这种“升级感”背后,是主办方在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上海杨浦区溪净妇女儿童服务中心等专业团队支持下,对课程的持续打磨,更是对儿童真实需求的积极回应。
从“我”到“我们”
在“儿童+”的土壤里培育同理心
“我14岁,妹妹7岁。暑假在家有时会管不住她,一起来参加夏令营,感觉能更好地理解她、照顾她了。”陈天乐同学的话显得有些腼腆,但眼神里满是哥哥的担当。他和妹妹一同参加活动,在手工课上找到了共同的乐趣,“做手工的时候,我们俩都很放松,很开心。”
这种“大手牵小手”的场景,在今年的夏令营中并不少见。根据年龄特点进行分班教学,既保证了课程的针对性,也为许多二胎家庭提供了便利,让孩子们在集体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会共情与合作。
儿童的成长不仅需要健康的体魄,更需要丰盈的内心和和谐的社会关系。情绪管理夏令营作为“儿童+健康”的品牌项目,四年间不断创新,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发展到与家庭、社区、科普场馆联动的多元模式。
今年的结营仪式被别出心裁地安排在了“童伴land”共建联盟单位——蛋品世界科技馆。孩子们在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之旅中,再次感悟情绪的脆弱与坚韧。一位家长感慨道:“第一次听见孩子用‘换位思考’来解释弟弟的哭闹,我才发现,这堂情绪课,也给我们大人补了一课。”
当孩子们带着亲手制作的“情绪百宝箱”满载而归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个漂亮的手工作品,更是一颗被看见、被理解、被赋能的强大内心。而杨浦这座儿童友好城区,也正以这样的温柔与智慧,为每一颗童心的健康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文字丨沈莹
图片丨沈莹
编辑丨文茜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