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早饭就喝点橙汁,午饭前喝点胡萝卜汁,不吃零食,也没喝奶茶,怎么体检血糖还升了?”一位穿运动背心的女子在社区体检结束后看着报告皱了眉。
她说最近为了减肥,把饮料全换成了鲜榨果汁,蔬果搭配,连糖都不加,按说挺健康,结果却被查出了血糖偏高,医生还劝她别再喝了。
很多人觉得果汁是天然的,和那些加糖的饮料不一样,甚至比吃水果还方便,还健康。
特别是一些减肥人群、控糖人群,会主动把含糖零食戒掉,转而每天喝上几杯果蔬汁,认为这样能补充维生素、抗氧化、控制体重。
但从血糖控制的角度看,这种习惯非常危险。
一杯普通的橙汁,约200毫升,糖含量超过20克,大约相当于5颗方糖。
如果用两个橙榨汁,去掉了大部分膳食纤维,剩下的主要成分就是果糖和葡萄糖的混合。
它们被胃肠快速吸收,几分钟就能进入血液,引起血糖迅速上升。
和整颗橙子不同,果汁中没有纤维延缓消化速度,血糖生成指数比水果原型高出一倍以上。
这种血糖快速波动对胰岛功能是种打击。
血糖短时间冲高,会刺激胰腺释放大量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稳定。
长期这样反复刺激,胰岛β细胞会逐渐疲劳,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形成胰岛素抵抗。
很多人以为自己没吃甜食,其实每天果汁不离手,才是真正的“血糖炸弹”。
《英国医学杂志》曾刊登一项覆盖超过18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每天摄入果汁超过1次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不喝果汁者高出21%;而每天吃完整水果的,糖尿病风险反而下降7%。
这说明,果汁和水果在代谢上的差异,远大于人们的直觉。
不仅是果糖的问题,还涉及一个被忽视的因素——果汁几乎不会产生饱腹感。
很多人喝了果汁还是饿,反而更容易在接下来的正餐吃多。
在一项双盲对照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参与者分别饮用等热量的橙汁和吃整颗橙子,结果发现,喝橙汁组在接下来的午餐中平均多摄入了135千卡的热量,而吃橙子组饮食自我调节能力明显更好。
问题在于,果汁带来的热量看似低,但实质上是隐藏的,尤其是混合型果蔬汁。
很多人用胡萝卜、苹果、西芹、黄瓜等搭配榨汁,看上去是“绿色健康”,但这类果蔬混合汁糖含量依然不低,且大多数在常温或低温下直接饮用,不经胃部缓冲,升糖速度极快。
哪怕是胡萝卜汁,看似非甜食,它的升糖指数也不低。
一些人早上空腹喝一杯果汁,本意是清肠或者补充维C,结果反而在胰岛素最脆弱的时段猛然推高血糖,不知不觉把代谢节奏全打乱了。
空腹状态下摄入液态糖,是诱发糖耐量异常的高风险行为之一。
长期空腹喝果汁的人,即使体重不高,也有可能出现隐匿性高血糖。
有研究指出,液态碳水比固态碳水引起的血糖峰值更高,且持续时间更长。
果汁比起米饭、面包更容易让人“喝进去又感觉没吃东西”,但实际升糖反应更猛。
这种代谢矛盾,对本身就有胰岛功能边缘状态的人来说,是一种慢性破坏。
不只是糖尿病人群需要注意,很多想减肥的人把果汁当作“代餐”,这也是个大坑。
果汁热量看似不高,实则毫无饱腹机制,且缺乏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饮用后很快饿。
再加上升糖快、胰岛素分泌多,反而更容易形成脂肪堆积。
高胰岛素状态会促进脂肪合成,同时抑制脂肪分解,这是导致“喝果汁越多,越减不下去”的核心机制。
从营养学角度看,果汁是“去结构化”的食物。
原本水果中的纤维、果胶、天然抗氧化成分,在加工过程中被破坏或分离,仅剩糖水和少量维生素。
这种结构已经失去了调节代谢的能力,只保留了刺激血糖的功能。
它不但不能替代水果,也不能作为健康饮品日常使用,更不能用来减肥。
长期喝果汁的代谢影响可能还波及肝脏。
果糖主要在肝脏代谢,高果糖摄入会增加肝脂合成,诱发非酒精性脂肪肝。
美国内分泌学会的专家曾在一项汇总分析中指出,高频果汁饮用者非酒精性脂肪肝风险上升了29%。
肝脏脂肪堆积不仅影响代谢功能,还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进一步恶化血糖控制。
这些代谢后果往往不被立刻察觉。
有人会说,自己喝了果汁也没事,血糖还正常。
但如果做个糖耐量测试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监测,就会发现实际已经开始向糖尿病边缘过渡。
临床上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数年都有“健康饮食”的习惯,而果汁恰恰就在这套“自以为健康”的体系里。
更可怕的是,一些家长把果汁当作孩子的营养饮品,早晚一杯,甚至带到学校当水喝。
儿童的胰岛功能比成年人更敏感,更容易在高糖负荷下形成代谢适应,提前诱发胰岛素抵抗。
青少年糖尿病和肥胖上升速度惊人,果汁是推手之一。
美国儿科学会早在2017年就明确建议,1岁以下儿童应完全避免果汁摄入,1-6岁每天不超过120毫升。
果汁不能完全归入垃圾食品范畴,它仍含少量维生素和植物成分,但它不该被认为是减肥饮品,也不适合糖尿病人日常饮用。
它的定位应该类似于偶尔饮用的“功能性饮料”,而不是“替代水”或者“营养补给”。
那问题来了:如果有人已经习惯了每天喝果汁,又不想一下子停掉,有没有一种“退场方式”可以减少它对血糖的伤害?
要降低果汁带来的升糖风险,有几种做法是可以考虑的。 一是把果汁量减半,加水稀释,控制一次饮用量不超过100毫升。
糖分浓度降低,升糖速度也随之下降。 二是只在餐后饮用,绝不能空腹喝。
饭后血糖已经在上升区间,果汁的刺激作用会相对减弱,也更不容易引发血糖峰值。
三是混合高纤维蔬菜汁,比如加入生菜、芹菜、小黄瓜等,增加膳食纤维,改善果糖的代谢过程。
四是干脆改成整水果食用,一天不超过200克,以低糖水果为主,比如猕猴桃、火龙果、小番茄。
五是使用血糖监测设备,观察每种果汁对自己血糖的具体影响,再决定是否继续摄入。
个体差异很大,有些人对葡萄汁特别敏感,有些人对西瓜汁反应更强。
总之不是不能喝,而是不能每天喝、不能空腹喝、不能替代水、也不能当作健康减肥食品来看。
控血糖、控体重,不能靠感觉,而要靠对代谢规律的理解来重新构建饮食结构。
果汁这一类“看起来很天然”的饮料,恰恰隐藏着最不容易察觉的风险。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潘慧.牛奶、果汁不能当水喝[J].江苏卫生保健,2020,(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