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疱疮患者常常要忍受皮肤反复起泡、溃烂的痛苦。起初是零星的水疱,轻轻摩擦就会破裂,露出鲜红的创面,随后结痂、渗出,伴随着剧烈的疼痛和瘙痒。严重时全身皮肤大片脱落,如同被烈火灼伤,连穿衣、翻身都成为奢望。更棘手的是,许多患者长期依赖激素控制病情,反而导致体质越来越虚弱,形成恶性循环。
五十三岁的张师傅来诊时,前胸后背布满铜钱大小的糜烂面,黄色渗液将衬衫黏在伤口上,揭开时能听见细微的撕裂声。他回忆说最绝望时,炒菜的热气都能诱发新水疱,不得不告别灶台。中医观察到他舌苔厚腻如铺了一层豆腐渣,脉象濡滑,手脚却常年冰凉,这正是"脾虚湿盛,毒邪外发"的典型表现。
治疗以健脾祛湿方为基础加减:苍术燥湿运脾,白术健脾益气,茯苓渗湿下行,薏苡仁清热排脓,白鲜皮解毒止痒,黄芪托毒生肌。
治疗二十天后,渗液明显减少;两个月时,大部分创面结出平整的新皮。如今他已能重新掌勺,虽然偶尔还会起零星小泡,但再也不用担心一觉醒来床单上沾满组织液。
此方源自《脾胃论》"治湿不理脾,非其治也"的核心思想。方中苍术、白术如同干燥剂吸收体内多余水湿,茯苓、薏苡仁则像疏通管道般引导湿浊排出,黄芪在修复皮肤的同时更振奋脾阳。
不同于单纯消炎止痒的治法,它着眼于恢复中焦运化功能,切断湿毒产生的源头。许多患者发现,随着皮肤好转,长期存在的口黏、腹胀、大便粘马桶等症状也同步改善,这正是脾胃功能恢复的佐证。
当天疱疮患者还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的漩涡中挣扎时,不妨审视体内那片被水湿淹没的"土壤"。中医千年前就明白:皮肤的问题,有时要从脾胃开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