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擅长谋略的人物,他的计策能够让刘备喜笑颜开,也能令敌人闻风丧胆、泪流满面。然而,这位智者天赋过人,上天自然不会让他一直独占鳌头,于是特意为他安排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司马懿。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司马懿亲自率领大军将他围困在西城。此时诸葛亮手下几乎没有能够上阵冲锋的将士,但他却凭借一计“空城计”,成功吓退了司马懿。外界无不称赞诸葛亮的勇气与智慧,但司马懿的聪明才智丝毫不逊色于诸葛亮。他真的会被城楼上那位弹琴的诸葛亮吓住吗?其实并非如此。当时城楼上陪伴诸葛亮的还有两个镇定自若的书童,这两人或许才是“空城计”成功的最大关键。
老将司马懿也会犯错。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满怀信心地率军北上,向曹魏发起进攻。魏明帝曹叡亲自坐镇长安督战,派张郃迎击蜀军。尽管蜀国“五虎上将”如今仅剩赵云一人,但诸葛亮手下仍有魏延等名将,加之这场战争筹备了整整五年。诸葛亮坚信,这次作战即使不能大获全胜,至少也能让曹军苦战多年,难以轻易反扑。
攻至祁山时,诸葛亮决定派马谡镇守街亭抵御张郃。这一安排令众将惊讶,因为马谡虽有聪明才智,但缺乏实战经验,更多是书生谈兵,不被看好。尽管如此,诸葛亮掌控蜀国军政多年,军中事务一言九鼎,根本不听任何反对意见,坚持己见。
临行前,诸葛亮反复叮嘱马谡防守要点,要求严格执行。然而,年轻的马谡或许因初次担当重任而自负,竟违背军令,带兵上山据守,不仅远离了街亭镇,还切断了水源。副将王平多次劝阻,马谡却置若罔闻。最终,张郃包围了马谡的部队,激战后马谡大败,几乎被火烧困于山中。若非王平拼死救援,马谡恐怕连回去受责备的机会都没有。
失去街亭后,蜀军陷入进退维谷,只能撤退至西城暂避。司马懿大喜,乘胜追击,直逼西城城门。司马懿推断诸葛亮已无力抵抗,轻轻一击便可将其斩杀。
当探子传报敌军逼近,城内文武大臣皆惊慌失措,眼看前路似乎尽是死路一条。彼时诸葛亮仅带着约五千士兵,且有一半人被派去运送粮草,实战兵力仅剩两千五百,面对司马懿的大军,无论如何也无法正面抗衡。
诸葛亮决定用一计攻心之术,反其道而行之。他命令打开城内四个城门,令百姓闭门不出,反由训练有素的士兵乔装成百姓,在街上清扫打扫,制造一派安宁假象。诸葛亮自己则整理仪容,带着两个小书童登上城楼,焚香沏茶,弹琴自若,静待司马懿的到来。
司马懿听从士兵报告,亲自前来察看。果然如所言,诸葛亮悠闲地摇扇弹琴,神情自若。诸葛亮面带微笑,亲切地向司马懿致意。司马懿顿时惊愕,迟疑不前。他的儿子司马昭也觉得诸葛亮定然布下陷阱,若贸然进攻必死无疑。经过一番挣扎,司马懿只得下令撤军。
作为老对手,司马懿虽多疑,但面对城楼上那两个书童,他无法完全不信。那两个半大的少年表现得极其镇定,远超常人水平。若非诸葛亮精心准备,怎会让书童冒险暴露于敌前而无所畏惧?
司马懿认为此举不合逻辑,难以猜透诸葛亮的真实意图,为安全起见选择撤兵。最终,诸葛亮不战而胜,保全了西城,并为日后卷土重来积蓄力量。
司马懿观察细节的敏锐,恰被诸葛亮提前洞察。城中打扫的“百姓”都是心理素质过硬的士兵,以免露出破绽。至于那两名书童,必然是长期跟随诸葛亮的心腹,才能如此默契配合,完美上演这出惊心动魄的好戏。
这场“空城计”可以说是诸葛亮在身处绝境时使出的最后一计。他既大胆又细致,才使西城免遭覆灭。回头看这计策,疑点重重:蜀魏兵力悬殊极大,即使西城藏有伏兵,司马懿仍能派人侦查;即便直接强攻,胜算也很大,但他选择了放弃。
只能猜测,司马懿此举更多是为了保全自己前途——若诸葛亮死去,他的主人曹魏主公若失利,司马懿又能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