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带息肉是喉部常见的良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发音费力,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嗓音永久损伤,甚至影响正常交流。了解其形成原因和潜在危害,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守护声带健康。
长期用嗓过度是声带息肉的 “头号诱因”。教师、歌手、主持人等职业人群,每天长时间高强度用嗓,声带黏膜反复受到摩擦、振动,易出现充血、水肿,长期积累便会形成息肉。数据显示,每天连续用嗓超过 4 小时的人群,声带息肉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 5 倍。尤其是用嗓时音调过高、语速过快,会加重声带负担,使息肉在 3-6 个月内迅速增大。
不良发声习惯助推息肉生长。大声喊叫、频繁清嗓子、过度咳嗽等行为,会使声带瞬间承受过大压力,黏膜受损后修复不及时,易形成息肉。儿童因哭闹、尖叫导致声带息肉的案例占儿科喉部疾病的 15%,而成年人长期处于嘈杂环境中被迫 “扯着嗓子说话”,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吸烟酗酒和环境刺激是隐形 “杀手”。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刺激声带黏膜,导致黏膜增厚、分泌物增多;酒精会使喉部血管扩张,加重声带充血。长期吸烟酗酒者,声带息肉发生率是不吸烟不饮酒者的 3.2 倍。此外,长期接触粉尘、化学气体、油烟的人群,声带黏膜持续受刺激,也易诱发息肉。
上呼吸道感染未及时控制可诱发息肉。感冒、咽喉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时,声带处于炎症状态,若此时仍过度用嗓,炎症会迁延不愈,使声带黏膜增生形成息肉。临床数据显示,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史的人群,声带息肉发生率比无感染史者高 40%,且息肉切除后复发率也更高。
声带息肉的危害远超 “声音嘶哑”。息肉会导致发音疲劳,影响职业发展(如教师无法正常授课、歌手失去音域);若息肉持续增大,可能堵塞声门,引发呼吸困难;少数情况下,长期不治疗的息肉可能发生癌变,虽然概率仅为 1%-2%,但一旦癌变后果严重。
扬州华东慧康医院提醒,出现声音嘶哑超过 2 周,或伴有发音费力、咽喉异物感时,应及时做喉镜检查。早期较小的息肉可通过禁声休息、雾化吸入治疗缓解;较大的息肉需在喉镜下进行微创手术切除,术后配合嗓音训练,90% 以上患者能恢复正常发音。拖延治疗会使息肉纤维化,增加手术难度和复发风险,甚至导致声带永久性增厚,再也无法恢复清亮嗓音。保护声带,从及时治疗息肉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