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王庆甫
首都名中医
他,深耕中医骨伤科领域50余载,不停地与骨伤顽疾“较量”
他,宫廷正骨非遗传承人,开拓中医骨伤传承创新之路
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同行和病患的广泛认可
他就是首都名中医、中国骨伤科杰出专家王庆甫教授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位骨伤科专家,聆听他与“骨”同行的故事。
1974年,高中毕业的王庆甫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在村里,他被选为“赤脚医生”,通过短期培训和自学,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理基本可以胜任,但是对于骨伤、骨折和一些筋骨疼痛的疾病治疗,却让他无从下手。从那时开始,就埋下了一颗渴望学习治疗骨伤疾病的种子。
1977年恢复高考,对知识如饥似渴的王庆甫抓住了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成功考入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
研究生毕业后,王庆甫被分配到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附属医院工作。繁忙的手术、门诊和教学任务,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全身脊柱僵硬、疼痛,工作结束后连站起来都困难。直到2000年,他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
病人和医者的双重身份,让他对于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这更加坚定了他扎根中医骨科的决心。他在骨科的高峰上不断攀登,持续学习,传承创新,一晃50载,如今,年近七旬的他仍然坚持高强度的临床工作,一天平均出诊6小时左右。他说:“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看到患者病痛的缓解和功能的恢复,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从青丝到白发,一张张证书诠释了何为医者。王教授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首都特色重点基金、首都发展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SCI、核心期刊学术论文60余篇。五十年耕耘,一张张证书、一份份荣誉加身,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现如今,王教授还担任着众多社会职务,为推动中医骨伤科的发展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王庆甫教授用50年光阴诠释了“大医精诚”的真谛:从清宫正骨的指尖温度,到讲台上的孜孜教诲;从手术台上的精益求精,到荧幕前的科普传播——他始终以传承者、创新者、传播者的三重身份,为中医骨伤学科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社会任职:
鉴于其在医学上的突出贡献,王庆甫院长同时还担任了众多的社会职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
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级应急专家。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外治分会会长
中国老年学和医学学会保健康复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非药物疗法分会副主任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北京医学会骨科学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常委
北京中医骨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骨伤分会副主任委员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分会骨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