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野战军是中国五大野战军中的一支强大部队(包括晋察冀野战军),在激烈的战斗中表现尤为卓越。每个纵队都有其独特的战斗风格,有的擅长进行阻击战,有的则在攻坚战中表现出色。
在解放战争的早期阶段,由于部队缺乏重型武器,进行攻坚战就显得格外重要,而爆破技术便成为了关键。在这一领域,华野的第三纵队表现最为出众,他们的卓越能力让敌人对他们的威慑力深感不安。三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军区第8师,很多战士都曾是一线矿工,凭借对炸药的熟练运用,他们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早期为华东战场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7年初,华东野战军成立,第三纵队的组成包括了原8师、鲁南第10师和滨海警备旅,由何以祥担任司令员,参与了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在莱芜战役中,三纵未随主力北上与敌交锋,而是选择与其他部队协同,制约和阻击南来的敌军。他们灵活采用边打边撤的策略,以空间换取时间,成功拖延了敌人的进攻。
陈诚部队被三纵等部队所困扰,给予了主力部队消灭李仙洲部队的宝贵时间。而几个月后,在鲁南战役中,一纵、三纵和十纵联合攻占泰安,彻底消灭了敌人的72师。三个纵队采取围攻的战术,10纵围攻泰安,试图吸引敌人的增援,而1纵和3纵则在泰安以南两侧形成夹击的态势,给敌人施压。当10纵进攻时,敌方没有增援,指挥部遂决定调动3纵加入进攻。在这场战斗中,8师如同利剑般刺入城西关,成功打开了突破口,战斗结束后,获得了嘉奖。
在孟良崮战役中,3纵没有为主攻手,而是以阻击的姿态对抗敌军的第5军。随着七月的到来,华野开始分兵作战,3纵、8纵和10纵等部队在鲁西南积极配合刘邓大军展开行动。在外线作战时,主要集中于对济宁的攻坚战,取得了显著的胜利,他们在城市攻坚战中的爆破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挥,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实战经验。
此后,3纵又参与了沙土集歼灭战,成功歼灭了敌方的57师,整个战斗仅用了6小时。1948年初,何以祥因健康原因暂时离开了3纵,前往后方恢复,孙继先接任了纵队的指挥。在后方的恢复期间,何以祥得知3纵在洛阳战役和开封战役中的出色表现,心中倍感欣慰。
1949年,随着全军的统一改编,经过治疗的何以祥重回前线,但此时纵队已改编为军,而他并没有担任军长一职。上级为他安排了兵团参谋长的角色,从职务上看,与军长相当,但实际职责却有着显著的差异,一个在后方管理工作,一个则是在前线指挥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