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广东省佛山市各区最新的通报,截至7月24日,佛山市5个区已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4000例。
为什么今年佛山基孔肯雅热疫情规模
比以往都大?
没有发现病例的地区还需要防护吗?
针对这些公众关心的问题
记者采访了正在佛山
指导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的
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
↓↓↓
今年疫情规模为何会超以往?
刘起勇介绍,多种因素叠加,导致这次疫情超过了历史上几次小的暴发流行:首先是外部环境流行强度高。世界卫生组织专家22日就已发出警报,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病毒输入到我国后,因为我国有传播媒介——伊蚊,因此进入了本地循环,造成了本地疫情小的暴发。
气候、病毒型等原因也催化了今年的疫情规模远超以往。今年的气候特别适合蚊虫孳生,密度比较高。另外,此次输入的病毒是印度洋流行株,特别容易被伊蚊传播。
被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
一定会感染吗?
刘起勇表示,基孔肯雅热是通过媒介伊蚊来传播的。携带病毒的蚊虫叮人后,病毒在人体内会大量繁殖发育,等病毒达到一定量时,释放到循环系统,我们的器官就开始反应,大约1至2天发病,会出现发热、出疹或者关节痛的症状。
从发病到第六天,还有发病的前一天,这段时间蚊虫叮人以后,蚊虫会被感染,病毒会在蚊虫的中肠内大量繁殖,等病毒达到非常高量时,会释放到蚊虫的循环系统,从循环系统再到唾液腺,这时候蚊虫叮人,病毒就又可以传播。
感染基孔肯雅热后
关节痛会持续多久?
基孔肯雅热的名称来源于非洲坦桑尼亚,原意是“弯腰驼背”,形容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被迫蜷缩身体的姿态。这也反映了其最典型的临床症状,就是关节疼痛致身体蜷曲。这也是它与其他蚊媒传染病,比如登革热等,症状上最大的区别。
刘起勇表示,根据经验,约有20%至30%的人感染以后会有关节痛的症状,大多数关节痛症状会在几周到几个月内逐渐消失。但也有一定比例的人症状超过半年甚至一年,造成一些后遗症,比如劳动力下降,还有关节活动障碍等。
没有出现确诊病例的地区
需要加强防护吗?
刘起勇表示,从全国大多数地区来讲,已经进入蚊媒的快速生长和快速扩散的时期。没有疫情的地区不必过度担心,一般性防护即可。
另外,这两天,“顺德一村通知全村准时在家点蚊香”的消息引发关注,这样真的有用吗?对此,刘起勇表示,大家统一行动效果确实更好。
基孔肯雅热
人与人之间不传染
针对国际和国内个别地方发生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6日表示,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传染,咳嗽、打喷嚏、聊天及其他日常接触不会引起感染。
白纹伊蚊主要在早晚叮人
白纹伊蚊,一身黑色,腿上和身上都有明显的白色斑纹,尤其是一条清晰的白线从头顶一直延伸到背上,与淡色库蚊“一身低调的土灰色”相比,容易辨认。北京疾控介绍,日常所见的“花蚊子”是白纹伊蚊的成虫,喜欢白天活动,且多在户外,在北京叮人的高峰期主要是在早晨6点至8点和傍晚5点至7点。白纹伊蚊属于容器型媒介蚊种,主要孳生在各类盆、罐、瓶、缸、桶、废旧轮胎、泡沫箱等小型积水中,且活动范围多在孳生地周边100米至200米内。因此,及时了解蚊虫活动规律做好防护,有效清理孳生地,可以从源头有效防控蚊媒传染病。
外出如何做好防护?
疾控部门提醒,在野外游玩或去往蚊虫密度较高场所时建议穿浅色长袖长裤,减少皮肤裸露。在蚊虫叮咬高峰期,皮肤暴露部位可以使用含避蚊胺、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蚊液,使用时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剂量、频次涂抹于皮肤外露部位,出汗稀释后或上卫生间洗手后可补充涂抹,确保发挥作用。普通花露水具有止痒效果但没有驱蚊效果。蚊虫密度较高时,尽量避免在树荫、草丛、水边长时间逗留。
外出旅行前可查询目的地蚊媒疾病发病情况,准备适当的防蚊衣物和驱蚊剂,也可使用蚊帐、蚊香等防蚊用品,尽可能选择配备纱窗纱门的住宿场所。若不慎被蚊虫叮咬,要避免过分抓挠而发生感染。外出归来后留意自身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寒战、关节痛/肌肉痛、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说明旅行时间和地点,以尽快得到诊治。
来源:央广网
编辑: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