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岁的老张退休后迷上了书法,每天雷打不动伏案练字 3 小时。几天前,他转头取宣纸时突然一阵头晕,眼前发黑差点栽倒,他揉着脖子笑称“老骨头生锈了”。之后握笔时右手偶尔发麻,笔尖总抖,他只当是练得太投入累着了。
直到毛笔“啪” 地掉在纸上,他想捡却发现右腿像灌了铅动不了,嘴也歪了,含糊着说不出话。老伴见了,立马打了120。
急诊CT 显示左侧脑梗死,医生指着片子说:“那些反复头晕、肢体发麻,都是脑供血不足的预警啊!他颈动脉的斑块早就堵了近70%,这次是斑块脱落彻底堵死了血管。”
术后老张半边身子偏瘫了,康复训练时他后悔道:“要是早点把那些‘小毛病’当回事,何至于此……”
01
脑供血不足一般都有哪些症状?
当大脑供血不足时,身体会发出明显的"求救信号",但很多人往往会忽视这些症状,误以为是疲劳或亚健康状态。以下是四个最典型的症状,一旦出现就要提高警惕:
1. 头晕、头昏
这是最常见的早期表现。当你久坐或久蹲后突然站起来,眼前发黑、头晕目眩,持续几秒甚至几分钟,这可能是"体位性低血压"导致的脑部短暂缺血。但如果频繁发作,就要考虑是否是脑血管循环障碍。因为当颈动脉或椎动脉供血不足时,大脑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就会通过头晕来"抗议"。
2. 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最近总是丢三落四?话到嘴边却突然忘记?这未必是"年纪大了"的自然现象。大脑皮层对缺氧非常敏感,当供血不足时,负责记忆和认知的脑细胞会率先"罢工",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反应变慢。有研究发现,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发生轻度认知障碍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
3. 视物模糊或眼前发黑
突然出现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甚至眼前一黑持续数秒,医学上称为"一过性黑朦"。这是因为视觉中枢位于大脑枕叶,当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视觉通路就会受到影响。这种情况特别危险,可能是中风的前兆,务必及时就医。
4. 手脚麻木、无力
无缘无故感到单侧手脚发麻、无力,拿东西时容易掉落?这提示运动神经传导可能受到了影响。大脑运动区供血不足时,无法正常控制肢体活动,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约1/3的TIA患者会在发病5年内发展为真正的脑梗死。
02
为什么会出现脑供血不足?
脑供血不足的核心原因是脑部血液灌注不足,常见诱因可分为血管、血液、压迫三大类:
1. 血管本身病变
最主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会加速血管老化,导致颈动脉、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甚至斑块形成,直接减少血流。此外,血管痉挛(如长期精神紧张引发的脑血管收缩)也会短暂阻断血流。
2. 血液成分或动力异常
低血压、心功能不全时,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脑部供血自然减少;贫血或血液黏稠度增高会降低血液携氧能力,间接导致脑组织缺氧。
3. 外力压迫血管
颈椎病是常见诱因,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可能压迫椎动脉,尤其转头时会加重挤压,引发短暂性供血不足。长期低头、睡姿不当会加速这种压迫。
此外,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也会增加脑供血不足的发生风险。
03
7个好习惯,让大脑供血更充足
1.规律运动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提高血液泵出量,为大脑输送更多氧气和养分。
2.控制“三高”,低盐低脂饮食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血管硬化的“加速器”,建议每日盐摄入不超5克,减少肥肉、油炸食品,多吃含Omega-3的深海鱼、绿叶菜,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3.定时活动颈椎
每低头1小时起身仰头活动5分钟,枕头高度以一拳为宜,避免过高或过低,减少颈椎对椎动脉的压迫,尤其适合久坐办公人群。
4.多喝水+少熬夜
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水,避免脱水导致血液黏稠;熬夜会引发血管痉挛,23点前入睡能让脑血管在夜间充分放松修复。
5.戒烟限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酒精过量则升高血压、加速斑块形成,两者均会显著增加血管狭窄风险。
6.保持血压稳定
避免突然起立,可预防体位性低血压;高血压患者需规律用药,防止血压波动过大影响脑部血流。
7.学会疏解压力
长期焦虑会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脑血管收缩。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调节情绪,可减少血管痉挛。
已出现头晕、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专业评估和干预。这些习惯需长期坚持,通常3-6个月可见明显改善。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吴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