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以震颤、僵直、行动迟缓为主要表现,在西医视角下是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
而中医虽无 “帕金森” 之名,却早已在古籍中对这类病症有过详尽论述,将其归为 “颤证”“痉证” 范畴,认为其根源在于人体气血阴阳的失衡与脏腑功能的失调。
中医对帕金森的认知,始终围绕“整体观” 展开。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点明了肢体震颤与肝脏的密切关联。
肝主疏泄、主筋脉,若肝血亏虚,筋脉失养,便会如风中残烛般震颤不已;肾主骨生髓,《灵枢・海论》言 “脑为髓之海”,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筋骨失却濡养,进而出现僵直、行动迟缓。
此外,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论》强调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脾胃虚弱则气血生成不足,无法濡养周身,加重肢体乏力与活动不利。
从病机来看,帕金森的核心在于 “虚” 与 “瘀” 的交织。虚者,肝肾阴虚、气血不足是根本,如《医宗必读》所论 “颤证多由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风内动所致”;瘀者,痰浊内阻、瘀血阻滞为标,痰湿蒙蔽清窍、瘀血阻塞经络,进一步加剧肢体的僵与颤。
在治疗上,中医遵循 “辨证施治” 原则,灵活运用古方加减:
除药物治疗外,中医还注重“治未病”与日常调护。《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倡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帕金森患者需忌食肥甘厚味以防助湿生痰,适度练习太极拳、八段锦以疏通气血,同时保持情志舒畅,避免肝气郁结加重病情。
总之,中医对帕金森的治疗,并非着眼于 “消除症状”,而是通过调和脏腑、疏通经络、补益气血,让身体回归阴阳平衡的状态。古方的智慧与现代临床的结合,为帕金森的调理提供了独特的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