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川,那个好地方呀,是我可爱的家乡……”七月的晨光洒在沙坡头旅游景区的黄河水面,陈天礼的歌声随着羊皮筏子的起伏荡漾开来。这位50岁的筏工皮肤黝黑,已在黄河上撑了15年羊皮筏子。他的手指布满老茧,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也藏着他与羊皮筏子的半世情缘。
陈天礼的父亲曾是有名的筏子手,用羊皮筏子运货物谋生。如今他接过父亲手中的桨,把谋生的工具变成了载着游客看风景的“文化船”。
“2010年刚进景区时,筏工们口袋里都揣着MP3放歌。”陈天礼回忆道,那年景区改革,要求自己唱,考核时他红着脸唱起《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竟拿了第一名。
“刚开始老伙计们骂我‘出风头’。”他笑着挠头,有次正给游客唱歌,一位老筏工提着桨板冲过来骂他坏了规矩,他没退缩,“您说游客来这儿,是想闷坐一路,还是想听咱黄河的故事?”如今,他已是公认的“歌王”,黄河号子、宁夏花儿、西北民歌乃至流行歌曲都信手拈来。
33岁的于霄蹲在岸边修补皮囊,作为沙坡头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羊皮筏子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精瘦的身躯里仿佛蕴藏着无穷精力。于霄在撑筏之外,主动扛起传播文化的担子。除了带研学团队、教技艺,他还自学视频拍摄、剪辑,每天在视频号、抖音上推送羊皮筏子的故事。镜头下,黄河浪涛里的筏子与筏工们的歌声穿越屏幕,让更多人看见中卫的生动与厚重。“作为传承人,要让全国人民听见黄河的故事。”他的话语里,藏着年轻一代对黄河文化的敬畏与热忱,也让这支队伍的传承之路有了新的延伸。
46岁的何太景正带着一船游客漂在河心,这位与景区打了近30年交道的“潮人”,16岁便与景区结缘,开过快艇、拉过骆驼,现在划羊皮筏子。如今他不仅技艺一流,肚子里的“歌单”更是应景——见年轻人唱《罗刹海市》、遇孩童哼《孤勇者》、陪老人听《黄河谣》时,还会讲讲祖辈运盐的往事,让每段航程都有专属的温度。
40岁的赵兴业正在水车下指导研学团队,常年风吹日晒让他的皮肤呈现出褐色。作为羊皮筏子研学团讲解导师,他已接待了上千名全国各地的学生。他粗壮有力的手臂正托着一只未充气的羊皮囊,耐心为学生示范吹羊皮技巧。“看好了,吹气要像这样均匀用力。”随着他沉稳的呼气声,干瘪的羊皮囊渐渐鼓胀起来,围观的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声。
在沙坡头,这样的筏工有116人。他们多数来自周边村庄,形成了工人、个体、劳务结合的“三合一”队伍。其中最年轻的24岁,最大的59岁,都朝着“张嘴能讲、开口能唱”的目标努力。正是这支队伍,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让有近2000年历史的羊皮筏子焕发新生。
“要坐‘会唱歌的筏子’!”游客排队时的念叨随风传来。陈天礼的筏子刚离岸,就有游客催他开唱。歌声起时,游客跟着打拍子,手机镜头纷纷对准这动人场景。山西游客贾宇静感叹:“近2000年的羊皮筏载着今天的歌,这才是有生命的黄河。”
景区不允许唱歌收费,但游客的好评却能让陈天礼每月多拿200元补助。“年底评优秀还能得1000块!”他眼里闪着光,“看到游客满意的笑容,我觉得值了。”
夕阳西下,羊皮筏子在余晖中随波轻晃。这支多才多艺的筏工队,以桨当笔、用歌当墨,在黄河上谱写着沙坡头最动人的故事。(全媒体记者 孙迎春 实习生 李浩 林美阳)
▌来 源:《中卫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