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盆腔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在女性群体中,慢性盆腔痛是一种常见且令人困扰的问题,其中不少人都受到盆腔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影响。这种疾病的盆腔痛主要由盆底肌肉缩短、紧张和触痛引起,常伴有盆腔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肌筋膜疼痛指的是盆底肌肉组织、盆腔结缔组织及相关肌筋膜的疼痛,而肌筋膜触发点分为活动的和潜伏的。活动的触发点能重复产生患者描述的症状,潜伏的虽不会产生自发性疼痛,但可能导致所在肌肉运动障碍。
盆腔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可能会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相关的多种问题,像盆腔器官脱垂、大便失禁或尿失禁等都可能与之相关,还常伴发尿路和肠道症状,尿急、尿频、排尿困难等都是其常见表现,且这些症状也是该综合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这种综合征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有一些可能的原因和相关理论。触发点的出现可能与肌肉急性过度负荷、直接损伤、反复过度使用、心理应激及内脏病变有关。综合假说认为,乙酰胆碱释放过多导致肌肉神经接点异常去极化,引起局部血管受损,再加上复杂的致敏机制,维持了感觉和自主神经反射弧。此外,活动性肌筋膜触发点和中枢敏化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等内脏病变有关,内脏躯体汇聚是持续性毒性内脏传入建立敏化脊髓节的机制。同时,它还可能与痛经、偏头痛、便秘或直肠排空障碍等多种疾病共存。
对于疑似患有该综合征的患者,物理治疗师会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肌肉骨骼系统方面,会评估姿势、步态、脊柱和四肢关节活动度、相关肌肉的长度与力量关系以及疼痛分布,会阴盆腔痛者往往存在更多姿势异常。盆底肌肉评估可通过手指插入阴道或直肠触诊,也可借助盆底仪器,了解肌肉是否有紧束带、瘢痕组织,以及收缩和放松的情况。软组织评估则包括检查结缔组织的营养状况、肌肉和其他组织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神经组织的易激惹性和活动度等。此外,还会通过疼痛映射图来定位疼痛触发点,记录疼痛的特点和严重程度。
盆底物理治疗是处理该综合征的重要方法,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制定,以应对评估中发现的具体功能障碍。治疗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肌筋膜操作,如疼痛触发点手法放松、局部注射和干针疗法;神经松动和拉伸;盆腔外肌肉骨骼异常的康复治疗,如神经肌肉再训练、主动/被动拉伸;结缔组织手法治疗;瘢痕组织松弛;经阴道/直肠的手法治疗以及盆底肌肉再训练等。
在治疗过程中,一般一次治疗约一周1小时,10次治疗后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继续。初始治疗可能较痛苦,频度需根据患者耐受性调整。同时,要避免可能加重病情的活动,如Kegel训练、久坐等。若存在明显腹直肌分离,需通过渐进式腹肌加强训练纠正。
手法治疗有特定的操作流程,患者先取俯卧位,再取仰卧位,之后取hook-lying姿势接受相关手法放松。肌筋膜/结缔组织手法治疗可改善血液循环,瘢痕松驰法能软化和松弛瘢痕,疼痛触发点经阴道放松可采用多种技术联合应用。干针疗法结合手法治疗可加强疗效,训练则需针对特定肌群制定个性化方案,患者还需进行家庭训练。
关于治疗结局,临床医师预期在10次就诊内观察到患者症状改善,回顾性观察研究显示50%-72%的患者自述症状得到中度至显著改善或完全消退,一些随机试验也支持肌筋膜手法物理治疗的有效性。盆底物理治疗8-10周后无反应的患者应再次接受评估,可能需要其他检查。所有患者都需接受宣教,避免某些活动和进行拉伸,以防病情反复。
总之,盆底物理治疗为女性盆腔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途径,通过全面评估和个性化治疗,有望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有任何健康问题可以扫码联系小助理↓
别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