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29日电(记者关俏俏)一街一巷一画卷,一步一景引游人。盛夏时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的伊犁老城喀赞其文化旅游区,马车穿梭、游人如织。从道路硬化到民居修缮,从污水治理到景观打造,曾经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的老城区升级改造成为旅游胜地,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在伊犁老城喀赞其文化旅游区,游客观光拍照(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近年来,伊宁市在文旅融合发展上持续发力,让老城重焕生机。当地深挖文化内涵,推动9处文保单位、160项市级以上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承,促使手工业向文创产业升级。同时,依托古建筑与特色民居打造“庭院经济”,引导居民改造庭院,培育多样旅游业态,增加就业岗位,让伊宁老城成为文旅融合的鲜活范本。
在伊犁老城喀赞其文化旅游区,游客在品尝当地美食(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走进喀赞其,大街小巷不时传来清脆的铃铛声,马车哒哒驶过鲜花簇拥的街巷。居民阿不杜萨拉木·阿卜力孜的干果店前,蓝色铁艺院门敞开着,一渠清水潺潺流淌。
“从前沿街水渠积着腥臭的淤泥,夏天臭气扑鼻,谁会愿意来?”阿不杜萨拉木望着门前往来游客,笑意里满是欣慰,“如今基础设施越来越好,小巷子真成了‘聚宝盆’。”
在伊犁老城喀赞其文化旅游区,游客乘坐马车观光游览(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近年来,伊宁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投资3.56亿元打造伊犁喀赞其传统民俗文化展示区,以及石榴花展览馆、伊犁风情文化演艺中心等,旅游品质不断提升。其中,总投资1.86亿元的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项目让3000米水系重焕生机,23栋历史建筑修旧如旧,非遗街巷、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等配套逐步落地,0.74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正以“一步一景”的姿态,串联起历史记忆与现代文旅。
在伊犁老城喀赞其文化旅游区,游客在石榴花展览馆参观(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在喀赞其传统民俗文化展示区,古老技艺正焕发青春。90后创客曹红兵的羊皮烙画工坊里,游客们正亲手创作着专属于自己的作品,体验非遗魅力。“古老技艺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旅游名片。”曹红兵说,互动体验让非遗文化变得大众化、年轻化,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在伊犁老城喀赞其文化旅游区,创客曹红兵(左)帮游客挑选商品(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政策春风吹暖创业路。近年来,伊宁市出台多项扶持政策,让散落街巷的手工艺品和个体经营户“生根发芽”,居民们走出家门,成为餐饮店主、民宿管家、马车师傅,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当地已培育出20家民宿、53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88户民俗家访点、30余家特色农家乐,建成近百家旅游商品与手工艺品门店,40余个品类、200多款旅游商品“诉说”着喀赞其的故事。
在伊犁老城喀赞其文化旅游区,游客在传统技艺展示区挑选商品(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伊宁市文旅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磊介绍,文旅产业直接带动各族群众就近就地就业3000余人,辐射带动就业2万余人,构建出以街带商、以商兴旅、以旅促荣、富民惠民、居旅共享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在伊犁老城喀赞其文化旅游区,游客在锡伯车马店欣赏文艺表演(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铺沥青、装路灯、摆放休闲座椅…… 每一处细节都是为了让游客舒心、居民顺心。”伊宁市都来提巴格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虎成说,“改造的目的是让百姓 ‘吃上旅游饭’,让更多人在自家门口创业,让喀赞其的烟火气里飘着‘致富香’。”
在伊犁老城喀赞其文化旅游区,游客乘坐马车观光游览(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如今,从“雨天一身泥”到“四季客满盈”,喀赞其里的一座座特色庭院住进了远方客,街巷处处藏着新商机,从“土坯房”到“风情院”,从“愁生计”到“笑开颜”,喀赞其的街巷不仅记录着老城的蜕变,也描绘出“文旅兴城、民生提质”的鲜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