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追求个性化与新鲜感的时代,文旅景观不再是简单的自然风光或历史遗迹陈列,而是需要以独特创意点燃游客热情的 “体验容器”。近年来,一批打破常规的文旅景观异军突起,它们或以艺术重构空间,或以文化激活地貌,或以科技赋能体验,成为文旅市场的 “流量密码”。
一、近两年爆火的新奇文旅景观案例
贵州夜郎谷:20 年雕琢的石头童话王国
在贵阳花溪区的峡谷深处,艺术家宋培伦用 20 年时间,将一片荒山野岭改造成了充满原始野性与艺术张力的 “夜郎谷”。这座占地 200 多亩的奇幻景观,由上万块本地青石与废弃陶罐堆砌而成,300 多座造型怪诞的石刻图腾错落分布,既有夜郎古国的神秘气息,又融入了傩戏面具的夸张线条,仿佛穿越千年的文明密码。
不同于传统景区的标准化建设,夜郎谷的每一块石头都凝结着在地文化记忆。宋培伦从当地布依族、苗族的民俗中汲取灵感,将斗牛、祭祀等元素转化为石刻语言,连雕塑的眼睛都特意采用废弃陶罐镶嵌 —— 这些陶罐来自周边村民的日常生活,让艺术品与土地产生了血脉联系。如今,这里不仅是年接待百万游客的网红地,更孵化出 10 余个非遗工坊,木叶吹奏、蜡染等传统技艺在此焕发新生,2024 年手工艺品产值突破 600 万元,带动周边 200 余人就业。
夜郎谷的独特之处在于其 “生长性”。它不是一次性建成的商业项目,而是艺术家与村民共同创作的永恒作品。景区内既有宋培伦亲手打造的核心景观,也保留着村民自发建设的手工作坊,这种 “专业创作 + 民间智慧” 的共生模式,让景观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江西望仙谷:悬崖上的仙侠世界
上饶望仙谷的逆袭堪称文旅界的传奇。这个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弃采石场,如今变身为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的 “现实版仙侠剧场景”。其核心亮点在于对地形的极致利用 —— 在 110 米高的悬崖峭壁上,38 间悬空玻璃客房依山而建,推窗可见飞瀑流泉,卧床能观星河璀璨,2024 年春节的 “云海崖亮灯仪式” 在短视频平台斩获 3 亿次播放,让 “住在瀑布上” 成为无数游客的向往。
望仙谷的高明之处在于 “文化赋能地貌”。景区没有简单复制古镇模式,而是深挖赣东北民俗:复建的夯土房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造技艺,10 余个手工作坊里,游客能亲眼见证木活字印刷、古法榨油的全过程,甚至能参与一场原汁原味的赣家婚礼。这种 “硬核景观 + 软性文化” 的组合,让游客在打卡网红景点的同时,深度沉浸于地域文化肌理。2024 年,景区营收突破 5.28 亿元,带动周边发展民宿 1000 余家,成为 “文旅助农” 的典范。
成都松鼠部落森林假日公园:自然教育的沉浸式剧场
与传统主题公园不同,成都松鼠部落以 “森林冒险” 为核心,打造了一座占地 500 亩的自然教育乐园。这里没有刺激的机械游乐设施,却有能与松鼠、梅花鹿亲密互动的萌宠部落,有需要团队协作搭建的树屋营地,还有根据二十四节气设计的农耕体验区。2024 年暑期,其推出的 “森林夜探” 项目爆红 —— 孩子们在专业导师带领下,用手电筒观察夜间昆虫活动,学习生态知识,单日预约量突破 3000 人次。
松鼠部落的创新在于重构了 “人与自然” 的关系。它将景观转化为教学场景,比如用不同树种搭建的 “嗅觉迷宫”,让孩子通过气味辨识植物;用溪流改造的 “水动力实验室”,能直观理解水利原理。这种 “玩中学” 的模式,使景区客单价较传统公园提升 40%,复游率高达 65%,证明文旅景观可以突破 “观光打卡” 的单一功能,成为家庭群体的 “成长陪伴空间”。
二、热门景观的成功基因解码
文化在地性的深度挖掘
这些成功案例都抓住了 “在地文化” 这个核心密码。夜郎谷没有凭空捏造 “夜郎文化”,而是从当地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建筑技艺中提取符号;望仙谷的仙侠气质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源自赣东北民间流传的 “徐公炼丹成仙” 传说;松鼠部落的自然教育课程,融入了川西平原的农耕智慧。这种对本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景观有了不可复制的灵魂。
反观一些失败的 “人造古镇”,往往因为脱离在地性而沦为 “赝品集合体”。比如某北方城市复制的江南水乡,既没有真实的水系生态,也缺乏对应的民俗支撑,最终只能靠低价门票维持运营。
体验设计的层次感构建
优秀的文旅景观懂得为游客设计 “渐进式体验”。望仙谷的游览路线暗藏玄机:从山脚的市井街区(体验美食手工艺),到山腰的悬崖民宿(感受居住奇观),再到山顶的云海崖(获得精神升华),形成 “物质 — 感官 — 精神” 的体验闭环。夜郎谷则通过 “远观震撼 — 近看细节 — 参与创作” 的三层设计,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 景区定期举办石刻 workshops,任何人都能在指定区域留下自己的作品。
这种层次感打破了传统景观 “走马观花” 的弊端,使游客停留时间从平均 2 小时延长至 5 小时以上,直接带动二次消费提升。
传播逻辑的精准把握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景观的 “传播力” 决定其生命力。这些热门景观都具备 “强视觉符号 + 高互动性” 的传播基因:夜郎谷的怪诞石刻适合短视频 “打卡展示”,望仙谷的悬崖民宿满足 “沉浸式体验分享”,松鼠部落的亲子活动则契合 “情感共鸣传播”。
更关键的是它们构建了 “游客即传播者” 的生态。望仙谷特意在悬崖民宿设置 “最佳拍摄点”,松鼠部落为亲子家庭提供免费摄影指导,这种 “帮游客生产优质内容” 的策略,使景观在社交媒体上形成裂变式传播,节省了大量营销成本。
三、打造新奇文旅景观的实操建议
建立 “文化基因库”,拒绝模板化复制
在项目启动阶段,应组建由历史学家、民俗专家、地理学者组成的顾问团队,系统梳理当地的历史典故、民俗符号、自然特征,建立专属 “文化基因库”。比如开发丹霞地貌景区时,可从地质形成原理、历代文人题刻、民间传说中提取元素,转化为景观节点 —— 像广东丹霞山将 “阳元石” 传说与古驿道文化结合,打造的 “禅意徒步路线” 就很有辨识度。
要警惕 “网红元素堆砌” 的陷阱。近年来流行的 “天空之镜”“粉色沙滩” 等同质化项目,因缺乏文化根基,往往火不过半年。真正的创新是让外来创意与在地文化发生化学反应,比如西安 “长安十二时辰” 景区,将影视剧 IP 与唐代市井文化深度融合,实现了 “影视场景 — 文化体验 — 商业消费” 的有机统一。
设计 “参与式叙事”,重构游客角色
传统景观是 “讲述者”,新奇景观应成为 “叙事平台”。可借鉴戏剧 “第四面墙” 理论,让游客从观众变成剧情参与者:在古镇项目中,可设计 “古镇寻宝” 游戏,将历史事件转化为解谜线索;在自然景区,可推出 “生态侦探” 任务,让游客通过观察动植物痕迹完成科考报告。
贵州肇兴侗寨的实践值得借鉴:游客可参与 “侗布制作全流程”,从采摘蓝草、浸泡染色到晾晒捶打,最终带走自己亲手制作的布料。这种 “体验 — 收获 — 纪念” 的闭环,使游客停留时间从 1 天延长至 3 天,人均消费提升 3 倍。
科技赋能需 “隐形化”,服务体验要 “温度化”
科技应用应遵循 “锦上添花” 而非 “喧宾夺主” 的原则。成都武侯祠的 “数字三国” 项目,用 AR 技术让《出师表》碑刻 “活” 起来,但核心仍在于文物本身的历史价值;敦煌莫高窟的 “数字供养人” 计划,通过区块链技术让游客在线参与壁画修复,既降低了实体洞窟压力,又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与此同时,要警惕 “技术冷漠症”。很多景区投入巨资建设智能导览系统,却忽视了基础服务 —— 某 5A 景区的 AI 语音导览准确率达 98%,但游客更需要的是能推荐小众路线的本地向导。建议采用 “科技 + 人工” 的混合服务模式:用智能系统解决门票预订、路线规划等标准化需求,保留 “文化讲解员”“在地体验师” 等个性化服务岗位。
构建 “景观生态圈”,实现可持续发展
成功的文旅景观应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 “引擎”,而非孤立的商业项目。可借鉴望仙谷的 “景区 + 村落” 模式,将部分业态交由周边村民经营,比如让村民提供民宿服务、销售土特产,既降低景区运营成本,又让当地居民分享发展红利。
在生态保护方面,要做到 “开发即保护”。云南普者黑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严格限定游船数量,采用太阳能动力船只,同时培训村民担任 “生态管理员”,既保护了喀斯特湿地生态,又为游客提供了原汁原味的民俗讲解,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文旅景观的 “新奇”,从来不在于投入多少资金,而在于是否真正理解游客对 “独特体验” 的渴望。从夜郎谷的石头图腾到望仙谷的悬崖仙居,这些成功案例证明:当文化深度、创意巧思、科技智慧与人文温度发生碰撞,就能孕育出穿越周期的文旅经典。未来的文旅竞争,终将是 “独特性” 的竞争 —— 那些能让游客产生 “这趟旅程无可替代” 之感的景观,才能在市场长红。
(图源来自网络侵删)
创意江山:江山小鸭
奇妙创意,快速落地
——创意江山旅游规划院会同欧盟中国委员会、欧盟基金,全国农联盟及多家央国企及上市公司,全国各地拓展EPC十f十0综合体落地.模式,拓展欧洲许多先进文旅ip,并在全国征召文旅及乡村合伙人。团队总策划为中国策划学创始人陈放老师,原创旅游、乡村ip几千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