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失眠、焦虑等“情绪病”。明明身体没什么大毛病,却晚上难以入睡、白天心烦意乱、坐立不安,甚至常常伴随着胸闷、食欲下降、疲乏无力等症状。西医可能会诊断为焦虑障碍、轻度抑郁、神经衰弱等,而在中医学中,这类以情志不舒、睡眠不安为主要表现的病征,有着独特的理解——称之为“不寐”与“郁证”。
一、什么是“不寐”?什么是“郁证”?
在中医古籍中,失眠被称为“不寐”,意指“不能安然入睡”。《素问·宣明五气》曰:“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盛则寐,阳盛则寤。”意思是,睡眠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若阴不敛阳、阳不入阴,便难以入睡。
“郁证”则是指情志不畅所致的身心症状群,如胸闷胁胀、心烦易怒、忧郁寡欢、善太息、易惊多梦等,现代常见于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等情况。
当“郁证”遇上“不寐”,往往是情绪失调影响睡眠,睡眠障碍又加重情绪问题,形成“恶性循环”。中医治疗讲究“调神入睡,调气解郁”,通过调和五脏、疏理气机,帮助患者走出焦虑失眠的困局。
二、中医调治思路:从整体调理入手
与西医主要依赖镇静安眠药、抗焦虑药不同,中医更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调治失眠焦虑,不仅仅是“头痛医头”,而是从“心肝脾肾”的失调根源入手,进行全面调和。
常见的几种证型如下:
1. 肝郁气滞型:焦虑易怒,胸胁胀满
表现:心情压抑、善太息、胸闷、烦躁、入睡困难,舌红、苔薄,脉弦。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安神。
常用方:柴胡疏肝散、加味逍遥散。
代表中成药:逍遥丸、加味逍遥丸。
2. 心脾两虚型:焦虑健忘,入睡困难
表现:神疲乏力、心悸健忘、多梦易醒、食欲差、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
治则:益气养血,安神宁心。
常用方:归脾汤。
代表中成药:归脾丸、柏子养心丸。
3. 心肾不交型:心烦失眠,虚热盗汗
表现:失眠多梦、心烦口干、五心烦热、夜间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常用方: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合朱砂安神丸。
适合长期“思虑伤神”的人群,如脑力工作者、熬夜党。
4. 痰热扰心型:焦虑惊悸,胸闷头重
表现:心悸、焦虑烦躁、入睡困难、痰多胸闷、头重如裹,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常用方:黄连温胆汤、温胆汤加减。
代表中成药:温胆丸、安神胶囊。
三、不只是“吃药”:中医调养更注重生活方式
中医调治失眠焦虑,不仅靠汤药方丸,更讲究“药疗+调神+生活管理”三位一体:
1.情志调养:
保持心情平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可练习太极拳、八段锦、冥想、书法等活动,帮助舒缓情绪,安定神志。
2.作息规律:
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觉,避免熬夜;
睡前减少手机使用、咖啡因摄入,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
3.饮食清淡:
少吃辛辣、油腻食物;
可适当饮用如百合莲子汤、桂圆红枣茶、酸枣仁粥等安神食疗方。
4.针灸与耳穴疗法:
常用穴位:神门、内关、太冲、三阴交等;
耳穴压豆疗法可缓解焦虑紧张,提高睡眠质量。
焦虑和失眠让人夜不能寐、日不能安。中医不把它们视为孤立的病,而是作为整体失衡的表现,从调气、调神、调脏腑入手,讲究辨证施治、整体调理,既缓解症状,又调养体质。真正的安眠,不是靠镇静,而是源于身心的安定与气血的和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