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就不痛经了”,这个说法在社交平台上屡屡出现,不少人将“生育”视为缓解痛经的“天然良方”,甚至认为是最有效的出路。真相究竟如何?
记者采访了广州市干部和人才健康管理中心妇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蒋雪清及主治医师周洪宇。 两位专家表示:这一说法有一定医学背景,但并不适用于所有女性,尤其不能因此忽视对痛经根源的科学诊断与治疗。
蒋雪清表示,从医学上来说, 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常见于青少年及年轻女性,约占痛经病例的90%以上,主要病因是月经来潮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导致痛经。继发性痛经则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等,往往随病情发展逐渐加重,治疗更为复杂。
临床及相关数据表明, “原发性痛经的部分女性,在生育后症状明显缓解甚至消失。”蒋雪清提到,怀孕和分娩过程中对女性子宫结构、内分泌及循环系统等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例如,顺产过程中宫颈扩张可缓解经血排出受阻问题;孕期激素变化也可能抑制前列腺素过度分泌,这些都有助于缓解痛经。周洪宇也补充道,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有30%~50%的原发性痛经患者在生育后症状得到改善,甚至20%左右的患者症状消失。
但这并不是“治愈”的代名词。蒋雪清提醒, 并不是所有的痛经在生育后都会症状缓解或消失,有些女性即使分娩后,因个体差异、激素水平恢复情况不同,依旧痛经;更值得警惕的是,继发性痛经并不会因生育而消失,甚至可能因延误治疗而加重病情。
周洪宇主治医师也提到,生育过程并非总是“修复”,个别情况下可能引发新的问题。“个别女性在分娩过程中宫颈受损,缝合后可能出现子宫颈管粘连,致经血流出受阻,引发产后痛经。”她表示,这类痛经常出现在产后首次月经来潮,应及时就医干预。
此外,不同的分娩方式、个体因素等也会影响产后子宫复旧。例如剖宫产术后若发生盆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等也可能引发新的继发性痛经问题,而这些与原发性痛经的缓解机制无关,甚至带来更复杂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