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居家康复的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家属的情感支持是“隐形的良药”。但很多家属常困惑:“我说了好多鼓励的话,他好像没反应”“我怕说错话,干脆不敢多聊”……其实,有效的情感支持不用“刻意做什么”,而是用对方法,让患者感受到“你懂他的难,也愿意等他好”。以下是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一、先“懂”再“帮”:理解症状背后的需求
接纳“症状不是故意的”:比如患者出现沉默、发呆,可能是幻觉/妄想让他陷入混乱;情绪突然暴躁,可能是内心焦虑的外显。避免说“你能不能正常点”,换成“我看到你现在好像很难受,需要我做点什么吗?”
区分“患者本人”和“症状表现”:比如患者说“没人喜欢我”,别急于反驳“怎么会”,而是回应“我知道现在你心里可能很难受,我在这儿陪着你”——先接住情绪,再慢慢引导。
二、用“稳定感”替代“过度关心”
保持日常节奏的“不变”:固定的吃饭、作息时间,熟悉的家庭环境,能给患者提供安全感。比如每天晚饭后一起坐10分钟看新闻,这种“规律感”本身就是一种支持。
“适度关注”比“时刻紧盯”更有效:不用刻意讨好或小心翼翼(比如不敢大声说话),像平时一样聊天、分享生活小事(如“今天楼下花开了”),让他感受到“你和以前一样接纳我”。
三、沟通时“多听少评”,避免“讲道理”
• 倾听的3个小技巧:
患者说话时,放下手机、看着他(不用一直对视,偶尔点头即可);
他抱怨时,别说“这有什么”,而是说“听起来你确实不容易”;
他沉默时,不用逼他说话,安静陪在旁边(比如各做各的事,偶尔递杯水),“陪伴本身就是支持”。
• 少提“你应该好起来”:不说“你要加油”“你得积极点”,换成“不管你现在是什么样子,我都在”——对患者来说,“不被催促”比“被鼓励”更让人放松。
四、给自己“留余地”:家属的情绪也需要照顾
承认自己的“做不到”:如果某天觉得烦躁,不用自责,坦诚说“我今天有点累,先去休息10分钟,等下再来陪你”,真实的状态比硬撑更有力量。
建立“支持圈”:和信任的亲友倾诉自己的压力,别独自承担,家属状态稳定了,才能给患者持续的支持。
情感支持的核心不是“治愈疾病”,而是让患者在康复路上不孤单。就像走路时有人扶一把,天黑时有人留盏灯——家属的这份“不放弃、不催促”的陪伴,本身就是对患者最好的“心理支撑”。
作者简介
刘立英
刘立英:门诊护士长,本科学历,主管护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中华护理学会精神专科护士,河北省门诊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保定市门诊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常务委员、健康管理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毕业于中南大学,于2003年参加工作,先后到北大六院、北京安定医院进修学习,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近20年,曾获得“河北省护理科普先进工作者、十佳护士、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圈长及优秀辅导员”等称号,具有丰富的精神科临床护理及科室管理经验。擅长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精神科护理评估、心理护理等、护理教学、科室质量管理工具的运用等。
供稿科室 | 护理科普工作组、门诊部
审核 | 王丽娜
责编 | 王熙
审核 | 马克谨
01
0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