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致出片”到“窝囊旅游”,旅行正在变回它该有的样子?
创始人
2025-08-01 17:18:28
0

“对‘出片’的过度追逐,正在毁掉我们的旅游。”

前几天刷文章,这句话直击心底。

点开朋友圈,谁没被“精装旅游大片”刷过屏?风景美如画,构图赛杂志,实在令人惊叹。

然而现实往往是:景区里“长枪短炮”混战,咔咔一顿操作后,回看照片——满屏皆是陌生人的后脑勺。这边刚发完九宫格,配文“治愈之旅,岁月静好”;那边回想起来,却只剩烈日下抢机位的肉搏与汗流浃背。

有人说,过度追捧“出片”不可取;也有人说,文明拍照无碍大众。

各花入各眼,这很正常。坦白讲,我也爱拍照(不拍点美照回家,总感觉这趟白跑了)。

然而,近期的网络热议,早已超越了对“出片”文化本身的争议。从对小红书“出片”攻略的审视,到对年轻人“窝囊旅游”的讨论,再到“旅游=遭罪”“旅游=看人头”的反旅游言论,众说纷纭。

这一切不禁让人沉思:我们究竟为何踏上旅途?旅行的意义,又在何处?

“出片”≈记录?

追逐“出片”,我们追逐的到底是什么?

“出片”——这个近来在互联网高频出现的词,早已跳出“拍张好看照片”的表层含义。当我们热衷于寻找最佳机位、调整光线角度、反复打磨滤镜参数时,追逐的实则是一系列深层需求的集合,既关乎个体情感,也折射着当代的社交逻辑。

但我更愿把旅游拍照称为——记录与纪念。这绝非简单的“爱美之心”。

图片由AI生成

人类对“记录”的渴望从未停止,从洞穴壁画到胶片相机,再到如今的手机摄影,本质上都是在对抗“遗忘”。而“出片”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追求的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精致化的留存”。一顿精心摆盘的晚餐、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甚至是日常街角的偶然一瞥,当这些被镜头记录成为构图工整、色调和谐的“大片”时,便不再是稍纵即逝的旅行碎片。

有人认为,只有足够好看的影像,才能被称之为重要的时刻,才能在未来某个深夜翻起时,瞬间唤醒当时的情绪与细节。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生命痕迹”的珍视:我们怕被时间冲淡的不仅是事件本身,更是当时的自己。

“出片”也是最直观的自我宣言:想成为怎样的人,认同怎样的生活。

就像有人用穿搭表达个性,有人用文字抒发观点,“出片”是视觉化的自我投射。一个常年分享自然风景大片的人,可能在传递“热爱自由、向往旷野”的态度;而频繁发布美食打卡照的人,或许在强调“认真对待生活细节”的价值观。

同时,“出片”的过程,还藏着一种创作的快感。调整构图时对平衡的把握,等待光线时对时机的预判,后期修图时对氛围的雕琢——这些细节的打磨,本质上是在完成一次小型的“艺术创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被动接收信息的消费者,变成了主动输出价值的生产者。当一张照片从“废片”变成“大片”,那种成就感,是刷短视频、看剧等娱乐活动无法替代的。

当然,追逐“出片”的背后,也可能藏着过度的风险。

比如,为了拍一张氛围感旅行照,在寒风中强装微笑半小时,却错过了眼前的日落;为了朋友圈九宫格,在聚餐时只顾摆弄食物,忽略了与朋友的交谈……这时,记录反而成了体验的阻碍,成了获取点赞、评论、羡慕的社交KPI。

说到底,“出片”的本质,是人类对“意义”的永恒追逐——我们想让瞬间有重量,让自我被看见,让连接有温度。只要不迷失在对完美画面的执念里,那些精心打磨的影像,便永远是生活最生动的注脚。

在旅途中,要去感受、去理解、去融入。

“窝囊旅游”兴起

今年,“窝囊旅游”突然火了。

在“出片”文化盛行的背景下,“窝囊旅游”的兴起显得意味深长。拒绝网红打卡、睡到自然醒、在酒店点外卖、漫无目的闲逛甚至“换个地方窝囊”——这些被贴上“窝囊”标签的旅游行为,或许隐藏着另一种觉醒。

它是对被“出片”KPI绑架的旅行方式的拒绝,也是对回归自我需求的诚实表达——休息、放松、放空、舒适,以及取悦疲于生活/学习/工作的自己。

放弃追逐宏大景观和“爆款”机位,反而可能会注意到酒店露台的晨曦、街角咖啡馆的独特香气、当地市场里生动的讨价还价。

图片由AI生成

“窝囊旅游”的火爆,精准拿捏了当下年轻人“又菜又爱玩”的心态,反映了其在旅行观念上的转变:逃离快节奏的生活之后,他们不再一味追求“打卡效率”,而是更看重旅途中的舒适感。

同时,这也给文旅市场带来了启示。比如浙江安吉推出的“减速版蹦极”,杭州天屿山、台州神仙居等推出的“无痛爬山”自动扶梯,还有浙江安吉、山东费县、广西桂林等地一些景区推出的“窝囊漂流”等等。

去哪儿旅行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推出“躺平旅游”体验的景区,门票热度显著增长。譬如,以“扶梯看山景”出圈的天屿山观景台和台州神仙居景区,门票销量同比分别增长32.4%和36.4%。

当然,也有人提出质疑:这是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否因过度追求舒适而错失了旅行的探索与冒险精神?如何在“舒适圈”与“新发现”之间找到平衡?这本身就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旅行的意义何在?

剥开“出片”的喧嚣与“窝囊”的表象,我们终需直面那个最根本的问题:旅行,究竟为了什么?

答案必然是多元而个人化的,其中,“自由”与“舒适”的呼声最高。

或许,是为了暂时抽离熟悉的环境与压力,获得身心的喘息与能量的补给;或许,是为了满足天生的好奇心,用脚步丈量未知,用眼睛观察不同,用心感受迥异的文化、风景与人情,拓展认知与心灵的边界;或许,是为了与同行者深化情感纽带,或尝试短暂地、真诚地融入当地生活,建立跨越地域的、真实的(哪怕是短暂的)连接。

或许,是想要在陌生环境中的独立应对、适应挑战、解决突发状况,在旅行中反思,往往能照见一个更真实的自己,带来内心的成长;也或许,是为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厚重沧桑的历史遗迹,或街头巷尾一个不经意的温暖瞬间,而由衷地赞叹、敬畏、感动。

这份发自内心的触动,才是最初拿起相机的原动力,却很容易在追逐“出片”的过程中被异化。

在记录与沉浸之间,我们要做回旅行者。但这并非是要彻底否定拍照记录。

过度追逐“出片”,本质上是将旅行的价值评判权拱手让给了“他者”——平台的算法、他人的点赞、虚拟社交圈的认可。而旅行最珍贵的馈赠,本应是对自我内心的滋养,以及对世界那份真实、鲜活、甚至略带粗糙的触感。

出发前,不妨问问自己:这次旅行,我想要得到什么?是深度探索、彻底放松、摄影创作,还是陪伴家人?明确目标,行为才有重心。

而且,最美的风景不一定在目的地,也可能在路上;最深的感动往往源于计划外的偶遇。要学会拥抱过程与意外,珍视那些无法“出片”却触动心灵的微小瞬间。

抵达一个地方,不妨尝试先放下相机/手机,将注意力百分百交还给眼前的风景、身边的人和当下的自己,让体验先于记录。

旅行的意义,不在于证明“我去过”,而在于真切地感受“我在这儿”——用全部的感官,用敞开的心灵。毕竟,世界这本大书,值得我们真正地“读”,而非仅仅“拍”。

最后,小游提醒大家:外出旅游,要文明拍摄,遵守规则,不破坏环境,不干扰他人(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其他游客),维持基本的旅行秩序。

作者 | 吴龙芳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本公众号推送的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源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且已标注具体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END >>>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娃哈哈争产案后的家族信托市场:... 娃哈哈争产案后,家族信托市场悄然兴起。设立门槛高达 1000 万,这看似高不可攀的数字,却挡不住众多...
稳住血糖不难,避开这6个饮食陷...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血糖的稳定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其实,稳住血糖并非难事,...
糖尿病人两餐间隔多久最好?这样... 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注意“吃什么”,还要关注“什么时候吃”。两餐之间的时间间隔对血糖控制至关重要——间隔...
拼团去广西玩5天精华景点,桂林... 我一直是个热爱旅行的驴友,喜欢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踏上未知的旅程,去感受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广西桂林...
火花天夏暑期天河潭烟花秀全解 火花天夏暑期天河潭烟花秀全解 1.活动背景与核心亮点 天河潭避暑旅游季活动以自然风光与人文体验为核...
甘肃旅行攻略!7天6晚甘南十佳... 家人们,谁不想在忙碌的生活里抽出一段时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拥抱山川湖海,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呢...
陕西旅游攻略,西安四天三夜自由... 假期的临近,我和家人开始规划这次难得的旅行。作为历史爱好者的我,西安自然成为了我们的首选目的地。这座...
【早安,海棠】让心情瞬间变好的... 早安,海棠! 今天是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农历闰六月初九) 海棠天气如何? 要为大家分享怎样的...
天河潭火花天夏烟花秀游玩攻略 #天河潭火花天夏烟花秀游玩攻略 天河潭避暑旅游季活动火热开启!这个夏天,天河潭将为你带来一场集自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