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是引发多种身体不适的罪魁祸首。尤其是在三伏天,高温高湿的环境让体内湿气更容易积聚,若不及时排出,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那么,怎样判断自己是否有湿气呢?
怎样判断自己有湿气?
中医认为,“湿”是万病之源。尤其在潮湿闷热的三伏天,外湿+内湿双重夹击,身体最容易“沦陷”。南昌贡方堂中医陈顺涛提醒,符合以下3条或以上,就要警惕体内湿气超标了:
1.看舌头: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舌苔白厚或黄腻,像涂了一层奶油。(最简单直观!)
2.看大便:大便不成形、黏腻、容易粘马桶,冲不干净;或排便不爽,有排不尽感。
3.看体感:身体沉重、困倦乏力,头重如裹(像裹了湿布);小腿容易发沉、酸胀。
4.看皮肤/头发:面部、头发爱出油;容易长湿疹、汗疱疹;或皮肤反复瘙痒。
5.看胃口:食欲不振,吃一点就腹胀;口中黏腻或有甜味,甚至感觉不到饿。
6.看精神:睡不醒,整天昏昏沉沉,注意力不集中,总觉得累。
三伏天,竟是祛湿的“黄金40天”!为什么?
自然界阳气最盛: 天地间阳气鼎盛,人体毛孔大开,气血充盈,代谢旺盛。
“邪”随汗排: 此时借助温阳之法(如艾灸、三伏贴),能最大程度地将深藏体内的寒湿之邪“逼”出来,随汗液排出体外。
“冬病夏治”关键期: 对于因寒湿引起的关节痛、老慢支、鼻炎、痛经等,此时祛湿驱寒,事半功倍,能有效减少冬季发作!
三伏天祛湿妙招
【内调为本:健脾利湿是核心!】
食疗方: 告别冰饮!推荐 山药、莲子、芡实、茯苓煮粥或煲汤,健脾祛湿基础方,性质平和。湿热重可加薏米、赤小豆(注意:薏米偏凉,体寒或孕妇慎用)。
代茶饮: 陈皮、茯苓、炒白术等,每天一杯,温和调理脾胃,化浊利湿。
【外治增效:借天时,排湿邪!】
三伏贴(穴位敷贴): 在专业医师操作下,选取脾俞、肾俞、足三里、丰隆等健脾祛湿要穴敷贴特制中药。利用三伏阳气,温通经络,振奋脾阳,加速湿邪排出。是“冬病夏治”首选!
艾灸:居家可温和灸足三里、中脘、阴陵泉 等穴位(每穴10-15分钟),温阳散寒除湿。
适度运动:“动能升阳”!选择早晨或傍晚进行 八段锦、太极、慢跑、快走 等,微微出汗即可,切莫大汗淋漓反伤津液。
【生活习惯:不给湿气留机会!】
饮食忌口:少吃生冷寒凉(冰饮、海鲜)、甜腻油炸(蛋糕、肥肉)、难消化食物。水果适量,勿当饭吃!
避免久处湿境:雨天减少外出,不穿未干透衣物,不直接睡地板。
保证睡眠,勿熬夜:熬夜最伤脾阳!晚上11点前尽量入睡。
空调温度别太低:尤其避免风口直吹,保护肩颈、腰腹、脚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