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三伏天是祛湿“黄金期”?
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天自然界阳气最盛,人体毛孔张开,气血流通旺盛。
此时运用温阳散寒、健脾化湿的中医外治法,能最大程度激发体内阳气,将深伏于脏腑经络的寒湿之邪“连根拔起”,排出体外,起到“冬病夏治”的作用。
老年朋友需警惕!“湿气”是健康的隐形负担
湿邪具有重浊、粘腻的特性,易阻滞气机运行。老年人脾胃功能较弱,运化水湿能力下降,更易被湿邪困扰。湿气积聚体内,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1、加重或诱发关节疼痛,如风湿、骨关节炎;
2、消化系统不适,如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粘腻不爽;
3、头身困重、精神萎靡、疲劳感加重;
4、睡眠质量下降;
5、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病管理的产生不利影响。
3个关键细节,轻松自测体内是否有“湿”
一、看舌象:舌苔厚腻是“信号灯”
方法:晨起刷牙前,在自然光下观察舌头。
表现:舌体可能显得胖大,边缘有齿痕(像被牙齿挤压过);舌面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看起来油腻甚至发黄或发白的苔,像铺了一层“霜”或“奶油”,很难刮干净;舌苔厚腻是体内水湿内停、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的典型表现。
二、察二便:大便粘滞是“晴雨表”
方法:观察日常大便形态和排便感受。
表现:大便不成形、软烂或稀溏;特别关键的是——容易粘在马桶壁上,冲一次水冲不干净,需要用刷子刷;排便后总感觉没排尽,肛门有不清爽感;“湿性粘滞”,大便粘马桶是湿邪下注大肠的典型特征。
三、感身体:沉重倦怠是“警报器”
方法:日常感受身体状态,尤其晨起或阴雨天。
表现:身困重,四肢酸胀,小腿轻微浮肿;精神不振,易疲劳,阴雨潮湿天气这种感觉会明显加重。中医认为湿性重浊,易阻滞经络,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抓住三伏天,老年人祛湿这样做
一、善用中医外治法
三伏贴(天灸):在特定穴位敷贴温阳散寒、化痰祛湿的药物,借助三伏天阳气驱散寒湿。
盘龙灸:利用姜末和艾叶灸督脉和任脉,温通经络,健脾化湿。
铜砭刮痧:用铜砭在身体指定的部位反复刮擦,促进气血运行,排出湿邪。
拔罐疗法:以罐为工具,通过燃火或抽气等方式产生负压,达到疏经通络、逐寒祛湿的效果。
二、饮食调理,健脾利湿
宜:饮食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多吃健脾利湿食材,如薏米、赤小豆、茯苓、山药、冬瓜、丝瓜、白扁豆、鲫鱼等。适量吃姜(姜茶、做菜放姜)。
忌:日常少吃或不吃生冷寒凉(冰饮、冰淇淋、大量生冷瓜果)、油腻肥甘、过甜食物。慎食粘腻难化之物(如糯米制品)。
三、适度运动,微汗为度
选择温和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瑜伽等,促进气血流通,帮助排汗祛湿。
关键:避免大汗淋漓,以感觉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为最佳。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湿衣,避免吹冷风直吹。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主任袁春云提醒,湿气表现因人而异,老年人症状常不典型或多种疾病并存,湿气表现可能更复杂。安全第一,祛湿方法需结合自身体质和基础疾病选择调理方法。
在进行三伏贴、艾灸或尝试新的食疗方前,建议咨询医生,评估是否适合,避免盲目跟风。祛湿调理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不能替代原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规范治疗和用药。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老年病科 夏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