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现年82岁的拜登被爆罹患侵袭性前列腺癌,癌细胞已扩散至骨骼。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全球舆论震动。令人警醒的是,尽管拜登享有顶尖医疗监护,其确诊时仍已进展至晚期——这恰印证了前列腺癌“沉默杀手”的特性:中国超65%患者初诊即中晚期的数据背后,是早期症状隐匿与筛查意识薄弱的双重困境。
随着我国男性人群老龄化加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公众对于其早期筛查与生活质量管理的认知亟待提升。
2025年7月30日,在由安斯泰来支持的前列腺癌疾病科普及治疗进展交流会中,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李永红表示,很多早期前列腺癌完全没有症状,因此男性要尤其注重50到75岁的窗口期,定期的PSA筛查是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前列腺癌的关键手段。
新型药物延长生存或超8年
李永红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2022年,前列腺癌已跃升为男性第一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也排在男性的第九位。
前列腺癌不仅威胁生命,更会从生理到心理全方位影响患者生活。临床发现,患者的痛苦不仅来自疾病本身,更来自治疗带来的各种困扰,具体可分为生理困扰、心理压力、社会适应困难三类。
“目前,临床上会根据患者需求个体化调整方案。对于年轻患者,会优先考虑对性功能影响较小的疗法,并提前告知可能的变化,减少心理冲击。对于老年患者,更关注耐受性和用药便利性,如选择口服制剂,减少注射次数。对于有骨转移的患者,会同步使用骨保护药物,预防骨折和骨痛。”李永红科普道,目前在治疗选择上,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是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应优先选择经过大量临床研究验证,对前列腺癌治疗效果显著的药物。如mHSPC疗法通过高亲和力结合AR,更彻底阻断AR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中位总生存期(mOS)可达8年以上,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约60%。
“针对雄激素和雄激素受体的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可及性好,药物安全性也较高,像恩扎卢胺或阿帕他胺,能让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更大程度的延长。”李永红指出。
心理干预+社会支持构筑康复新生态
除药物治疗外,康复干预与社会支持是提升生活质量的“两翼”。
李永红告诉记者,目前多数三甲医院设有“肿瘤心理门诊”,患者可通过医院的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缓解焦虑,也可以加入正规病友支持小组,通过分享经验、互相鼓励,减少孤独感。家人则需要多倾听、少评判,给予实际支持。
生活方式也需要调整。饮食上可以增加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番茄、蓝莓、坚果,每周吃2-3次深海鱼,补充 Omega-3,有助于抗炎、改善情绪,减少红肉和加工肉,避免饮酒。同时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快走、太极拳、八段锦,既能增强免疫力,又能改善疲劳和焦虑。当然,也要保持每晚7-8小时的规律睡眠,避免熬夜。
前列腺癌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活着”,更是“有质量地活着”。李永红建议,社会应给予前列腺癌患者更多理解与支持。医疗机构需完善“诊疗+康复+心理”一体化服务,企业可提供灵活的工作支持,社区可组织健康活动,家庭则要成为患者最坚实的后盾。
文|记者 孙绮曼 陈泽云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