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敦煌的风沙掠过千年的壁画,当丝路的驼铃仍在传递古老的祝福,8月8日,国家一级美术师陈升栋的个人画展将在这座文明古城启幕。在千幅佳作中,鹿鸣图系列如林间的精灵,以笔墨为灵、以丹青为韵,将鹿的灵动、祥瑞与诗意熔铸于宣纸,成为对“福禄康宁”最雅致的礼赞。
陈升栋画鹿,最得“形神相融”之妙。他笔下的鹿,不是简单的山林走兽,而是有灵性、有寓意的使者,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和谐,是“鹿衔灵芝”的吉祥,每一笔都藏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观其《松林鹿鸣》,墨色如松涛般清劲,笔锋似枝丫般遒劲。数只梅花鹿穿行于松林中,鹿身以淡墨勾勒轮廓,再以焦墨点染梅花斑纹,似雪地上落了几点墨,有的昂首鸣叫,鹿角如珊瑚般分叉,姿态昂扬,有的低头啃食松针,眼神温顺如孩童,四蹄轻盈,似踏在厚厚的松针上,悄无声息。松树以浓墨皴擦,枝干挺拔如剑,松针以“攒三聚五”法点染,与鹿的灵动形成“刚与柔”的对话。背景的山林以淡墨晕染,留白处似有雾气弥漫,仿佛能听见鹿鸣穿透松林的清响,带着“人与自然相融”的恬淡。他画鹿的“鸣”,不画其噪,而画其“和”,让这林间的呼唤在笔墨间成为“万物共生”的象征。
赏其《鹿衔灵芝》,则见墨色温润如玉石,笔锋婉转似流水。一只白鹿衔着灵芝,缓步走在草地上,鹿身以淡墨晕染,皮毛的质感以干笔轻扫,似披着一层月光,鹿角以淡赭石勾勒,透着温润的光泽,衔着灵芝的嘴微微张开,眼神里带着“献瑞”的虔诚。灵芝以朱红与墨色点染,菌盖饱满,菌柄修长,与鹿的洁白形成“艳与素”的映衬,草地以青绿淡彩晕染,点缀着零星的野花,墨色浓淡间,似有青草的芬芳与灵芝的药香交织,让人感受到“祥瑞降临”的喜悦。陈升栋画鹿的“祥”,不是刻意的符号堆砌,而是让这份祝福藏在鹿的神态里,透着对“平安康健”的朴素向往。
更动人的是他的《子母鹿戏》,墨色里藏着生命的暖意,笔锋间透着亲情的浓。母鹿卧在草地上,小鹿正用头蹭着它的脖颈,母鹿则低头舔舐小鹿的脊背,鹿身的斑纹以墨色轻点,似母亲温柔的抚摸,小鹿的眼神天真烂漫,母鹿的眼神则满是慈爱,鹿角虽已长成,却收起了锋芒。背景的山坡以淡墨勾勒,开满了黄色的小花,以点彩法表现,与鹿的安详形成“动与静”的呼应,墨色轻浅处似有阳光洒在它们身上,仿佛能听见小鹿的轻哼与母鹿的低鸣,带着“舐犊情深”的温情。他画鹿的“亲”,是让灵性多了份“人间烟火”的温度,让“祥瑞”不再遥远,而是藏在寻常的亲情里。
为何陈升栋的鹿鸣图能如此动人?只因他抓住了“鹿之魂”——那是自然的灵性(林间穿行的自在),是吉祥的寓意(衔芝献瑞的虔诚),更是生命的温情(子母相依的慈爱)。他的笔墨既精准捕捉了鹿的形态特征,鹿角的分叉、皮毛的斑纹都栩栩如生,又融入了东方文化中“鹿为瑞兽”的传统意象,让每一幅画都既有自然之美,又有文化之韵。
8月8日,让我们走进敦煌,在陈升栋的个人画展中,遇见这些从笔墨中走来的灵鹿。它们的鸣叫穿越时空,它们的温情打动人心,相信这些鹿鸣图系列作品,会让我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更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吉祥祝福——愿福禄如鹿鸣,声声入心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