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筋长一寸,寿延十年”,意思是筋骨变好了,就能延年益寿。也就是说经常拉伸四肢,舒展筋骨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开展拉伸运动?近日,《运动与健康科学》杂志发布了关于拉伸实用建议的国际专家共识,明确了拉伸类型,评估了它的短期、长期功效,并对拉伸的好处做了分析。
01
拉伸运动分多种类型
伸个懒腰、拉拉小腿……不少人觉得拉伸完了很舒服。那么,拉伸运动有哪些类型?共识由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20位运动科学研究专家组成专家组,采用德尔菲共识方法制定而成。共识明确了三种主流拉伸类型的定义:
静态拉伸 将软组织(肌肉、肌腱等)拉伸到超过其松弛长度的位置,并在感受到被动阻力、拉伸感或轻微不适时,保持该关节姿势不动。
动态拉伸进行无负重的、重复性的关节运动,使软组织在运动中被拉长。动作过程中会感受到拉伸感或组织阻力,但没有静态保持阶段。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拉伸 是静态拉伸与肌肉收缩的结合。比如“腘绳肌收缩-放松法”,练习者仰卧,同伴辅助向上举起其一条腿至产生牵拉感,保持10秒;然后,同伴保持举腿的力,练习者试图放下腿,以对抗同伴施加的力,持续6秒;随后,练习者放松,同伴辅助加大拉伸幅度,保持30秒。
如何选择不同的拉伸运动?共识建议优先短时间静态拉伸(≤60秒/肌群)融入动态热身中,或直接进行动态拉伸。这两种方式不会损害随后的力量、速度、爆发力表现。
若长期使用拉伸来增强柔韧性,共识建议采用静态拉伸或PNF拉伸,每日进行2~3组练习,每组针对每块肌肉/软组织保持30~120秒,以达到每周最大可能的训练量。共识强调,全程幅度抗阻训练对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效果与拉伸相当,尤其当强调离心抗阻训练(肌肉被延长的过程)时,其效果更显著。
需要注意的是,共识不建议将长期拉伸作为增强力量的主要策略。但共识认为,对于无法做抗阻训练的康复期患者可考虑此法。建议在至少6周内每周进行5次,每次至少15分钟的高强度静态拉伸。
02
拉伸可改善关节活动度、心血管系统
最简单的伸懒腰就可以拉伸身体两侧、后背肌肉,促进周身血液循环,推动气机运行,可缓解疲劳、肌肉酸痛等症状。那么,拉伸的具体效果都有哪些呢?共识分析了拉伸对关节活动度、力量表现、肌肉肥大、肌肉僵硬、损伤预防、肌肉恢复、姿势矫正和心血管健康的短期与长期影响。
共识指出,短期与长期拉伸能改善关节活动度,可降低肌肉僵硬程度(但效果一般);专家组也一致认同长期拉伸可能促进血管健康,但尚需更多研究佐证。相反,共识表明拉伸训练不会对肌肉生长产生实质性贡献、不能作为全面预防损伤的策略、无法改善体态、无法在运动后立即加速恢复进程。
拉伸可短期和长期提升关节活动度。共识指出,若采用拉伸运动来快速改善关节活动度,建议至少进行2组、每组持续5~30秒的肌肉拉伸。可将拉伸作为短期内提升关节活动度的可行方案。
拉伸可短期改善心血管系统。共识建议,单次静态拉伸每个肌肉群至少7分钟,可能通过牵拉血管改善内皮功能,暂时辅助调节血压,因此可作为正规药物治疗之外的辅助手段。而对于无法进行中高强度运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人群,共识建议每块肌肉群每天进行15分钟静态拉伸,每周5天,持续至少4周。
03
拉伸时要注意6点
日常运动时,到底拉伸多久更合适?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学院运动康复系主任戴剑松曾给出解答。研究显示,拉伸1分钟与30秒效果基本等同。建议一个部位单次拉伸持续时间20~30秒,避免少于20秒或超过1分钟。另外,肌肉处于僵硬状态时,1次拉伸只能略微改善其紧张状态,建议重复不少于2次,最佳为3~5次,两次之间休息10~15秒。拉伸最佳持续时间约15~20分钟,少于15分钟肌肉可能放松不足。
拉伸运动是一种适合所有人的运动。无论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况如何,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拉伸运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戈允申指出,做拉伸运动时注意以下6点:
适度为主要根据个人的能力和感觉,确定拉伸运动的强度和范围,不要过分追求极致和速度,以免造成肌肉和关节的过度拉伸或扭伤。
缓慢渐进拉伸时,动作要缓慢而有控制,避免突然的拉扯动作。拉伸运动的时间和次数要根据个人的状况和需求而定,不要一开始就做得过多或过少。
保持呼吸均匀拉伸时保持呼吸的平稳和规律,不要屏气或用力,以免造成血压的波动或缺氧。
保持放松拉伸运动的目的是放松身体和心理紧张,所以我们在做拉伸运动时,应该保持轻松和愉快的心情,不要有压力或焦虑,以免影响拉伸的效果。
个性化调整锻炼者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柔韧性水平,随时调整拉伸的强度和时间。
遵循专业指导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进行拉伸运动,可以避免错误姿势导致的伤害,尤其是初学者。
记者 || 董超
编辑 || 颜红波
校对 || 郑春华
审核 || 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