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年年祛湿却年年依旧湿?总感觉身体沉沉的好似穿着湿衣服,头发洗完没一天就油腻,舌苔厚厚的刮都刮不干净?朋友们问题或许在于祛湿的方法未遵循传统养生所言的天时!抓住三伏天这段珍贵的时光,在初伏、中伏、末伏分三步,清、化、补,如此湿气方能真正排出,身体里才会真觉通畅轻快!
一、初伏清
初伏的时候,天气又热,雨水又多,暑气带着湿气很容易从皮肤钻进去,把毛孔堵住,所以你会觉得脸和头发油腻腻的,舌苔发黏,身上还有点肿胀,湿气已经堵在门口了,这时的调理关键,就是疏通门路。
刮膀胱经
每周抽点时间,用刮痧板沿着脊柱两边,从后颈往下到腰轻刮膀胱经,刮到皮肤微微泛红或者有少许小红点就行,可不能用力刮出一大片紫印,这主要是让皮肤通气,把积在表面的湿热之气散发出去。
清燥祛湿茶
薏仁30克,先以小火炒至微微泛黄,去除些许寒凉,赤小豆20克、冬瓜皮15克、淡竹叶10克,洗净后用沸水闷泡当作茶饮用,一日不超过1升,喝一周歇三天较为适宜,莫伤身体原本的好元气。
二、中伏化
中伏之时,湿气愈发狡黠,岂止停留表面,更潜入脾胃,化作黏腻难除之老湿,致使人腹胀,大便黏于马桶,全身乏力,无精打采,此时便需将心思投于脾胃,令脾胃有充足之气运化水湿。
推揉腹调气法
早上空腹的时候,或者晚饭后半个小时做,躺着把手掌放在肚脐那儿,先顺时针按揉腹部36下,接着逆时针按揉12下,能升清降浊;然后从心口往下推到小腹36下,每天坚持这么做,对激发脾胃功能比较有好处。
家常祛湿健脾粥
用新鲜山药片50克、小米50克、茯苓20克、陈皮5克一起煮到粥软烂,每周可以代替几顿主食吃。这样温和融入一日三餐,更容易坚持,陈皮记得粥快好时再放,煮久了味苦。
三、末伏补
到末伏的时候,之前调养虽然排了湿气,但身体元气也有损耗,这时候天气还是热,不过渐渐变凉爽了,是秋天快要到的过渡时候,要是不趁着这时候巩固脾肾这个根本,残留的湿气容易再回来,人也更容易觉得疲倦,这时候的策略是温补根本。
涌泉激浪法
光脚站稳并扶着墙,抬起脚后跟使脚掌离开地面,抬好后缓缓放下,感受脚心着地的情形,此过程中脚跟不接触地面,腰需挺直不可弯腰,重复进行10次,做3次提脚后便轻落一次脚跟,节奏为提3下、落1下,如此轻柔地去做,可让肾里的温煦之气即阳气上升至背部,温暖脾胃。
点击视频播放键观看本期视频
脾肾双补滋养方
用芡实30克、莲子30克去芯、核桃仁20克、泡一晚的黑豆50克,炖汤或打浆都可以温润滋养,既帮脾胃恢复力气,也稳固了肾这个身体的根本源头。
祛湿并不仅仅是排出体内水分那么简单,打个比方,这就像是疏通河道,如果只清理表面的杂物,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在初伏的时候,需要打通身体的通道,这个时候清理表面的湿气;到了中伏,则要调养脾胃,去除内在的湿气;而到了末伏,重点在于巩固身体的基础,避免湿气再次复发。这正是传统养生依据节气来进行祛湿的独特之处。
抓住三伏这三个时间段,顺着天时的变化来调整养护重点。等这三个阶段都做好了,你自然会觉得身体里面那条路顺畅多了,以前那股沉甸甸的湿重感悄悄溜走,清爽轻快就成了每天的基本状态!这个三伏天,是给身体来场大扫除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