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一名
为追寻红色足迹、厚植爱国情怀,渤海大学管理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近日奔赴下寺沟村与田种湾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以脚步丈量土地,以真情聆听历史,以行动传承爱国精神。
7月19日,实践团首站抵达位于嵩山余脉间的下寺沟村。这座拥有86%植被覆盖率的“天然氧吧”,居住着1126人。受土地分散、土层较薄等自然条件限制,该村以文旅餐饮业为支柱产业,有力地支撑村民生活。
(图 1 村支书介绍下寺沟村)
随后,实践队前往位于山顶的田种湾村,走进中原豫西抗日纪念博物馆和司令故居。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聆听了开国将军皮定均英勇领导作战139次、解放群众百万余人的辉煌事迹,深受感动。大家纷纷表示,将决心结合乡村实际和文化禀赋,提出促进村落红色文化发展的建议:通过VR/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融入本地建筑、方言、植被等元素,打造沉浸式红色体验;提取弹壳、军号、草药包等红色符号,与如金银花、山茶油等本地物进行设计再造,开发“可食用红色文化”————抗战草药糖、红军茶,金银花降火奶茶等,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增收双赢。
(图 2 实践队参观中原豫西抗日纪念博物馆)
7月21日8时,实践团在晨光中轻扫烈士碑尘,献上白花,以默哀致敬英烈忠魂。
图 3 实践队扫墓
7月22日,实践队走进下寺沟村走进退伍老兵家中,围坐庭院聆听战火岁月。老兵们精神矍铄,以亲身经历诠释初心使命,并为青年一代送上寄语。从他们的言谈中,实践队深切感受到国家发展的巨大变化,以及青年一代在当下所肩负的沉重责任。在这场深受触动的交流中,红色精神悄然传递。
图 4 实践队拜访抗战老兵
7月23日,实践团受邀参加村“两委”工作例会。村干部细数近年来乡村振兴发展成果,桩桩件件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乡村发展的蓬勃活力。
7月24日,实践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展开“四史”长卷,从历史逻辑出发,使与会的孩子们深植爱国情怀,夯实理想信念之基。随后,大家一同观看红色电影《建国大业》,在光影交错中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图 5 实践队开展演讲、观影活动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镌刻在山林间的足迹、流淌在老兵血脉中的信念、迸发在青年实干中的力量。
通过此次“三下乡”活动,成员们以专业知识为基点,以思想引领为纽带,既为乡村红色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也在躬身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未来,他们将继续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以青春之我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