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作为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指的是起源于胃上皮层并向胃腔内突出的有蒂或无蒂的隆起性病变。许多人对它了解甚少,殊不知胃息肉若不重视,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今天,扬州华东慧康医院就带大家深入认识胃息肉。
胃息肉从何而来?
- 不良饮食与生活习惯:长期钟情于辛辣、油腻、腌制、熏烤等刺激性食物,胃黏膜首当其冲,正常防御屏障被破坏。酗酒、吸烟、过度劳累以及长期精神紧张,更是让胃部正常生理功能 “雪上加霜”,胃黏膜在多重不良刺激下,极易出现异常增生,息肉便悄然 “扎根”。
- 遗传因素作祟: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使得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 “躁动不安”,肿瘤易感性大增,不仅胃内易长出大量腺瘤性息肉,恶变倾向也较高。
- 胃部炎症长期刺激:慢性胃炎患者由于炎症反复 “侵袭” 胃黏膜,上皮细胞不断修复再生,这一过程中细胞异常增殖,息肉便可能 “乘虚而入”。而幽门螺杆菌感染,作为胃部慢性炎症的重要 “导火索”,长期感染且未有效清除,胃息肉发病几率会显著提高,炎症持续越久,息肉形成可能性越大。
- 胆汁反流的 “伤害”:当十二指肠内胆汁反流至胃,其中的胆盐、胰酶等成分如同 “腐蚀性液体”,强烈刺激胃黏膜,破坏其屏障功能,引发炎症反应与损伤。在反复的损伤与修复过程中,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异常,最终促成胃息肉。
- 药物影响: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改变了胃内微环境,影响胃黏膜正常修复与更新,也为胃息肉形成埋下隐患。
胃息肉有何表现?
多数情况下,胃息肉较为 “隐匿”,患者无明显症状。但部分患者会出现一些蛛丝马迹:
- 腹部不适与疼痛: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刺激周边组织器官,引发上腹部中央位置隐痛或胀痛,进食后或胃部蠕动时,疼痛可能加剧。
- 消化不良症状:表现为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嗳气等。胃息肉干扰了胃的正常消化功能,让患者对食物兴致缺缺,进食后感觉食物 “堵” 在胃里难以消化。
- 恶心与呕吐:息肉影响消化,食物滞留产生气体,引发恶心,多在进食后出现。若导致胃部排空延迟或肌肉逆蠕动增加,还会引发呕吐,呕吐物常含酸性内容物。
- 便血:息肉表面破溃出血时,会出现便血。出血量少不易察觉,需粪便隐血试验才能发现;出血量多则表现为黑便。
- 体重减轻:长期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营养摄入不足,加之息肉可能影响营养吸收,患者体重逐渐减轻,身体日渐消瘦。
及时治疗刻不容缓
胃息肉若不及时治疗,危害极大。息肉嵌顿在胃幽门区,可能引发胃痉挛、剧烈胃痛、呕吐甚至胃穿孔,不过这种情况相对少见。更值得警惕的是,胃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存在较高癌变几率。一旦发展为胃癌,治疗难度大幅增加,患者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扬州华东慧康医院提醒,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饮食与生活习惯,少食腌渍、烫食,避免辛辣刺激,规律进食。有胃息肉家族史或长期患胃病者,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一旦发现胃息肉或出现相关疑似症状,务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合适治疗方案,如定期观察、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等,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更好守护胃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