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问:“我明明没吃多少,却总觉得身体沉、没精神,头发脸总爱出油,大便还黏马桶……”
其实,这些可能都是“湿气”在作祟。
中医讲“湿邪黏腻”,一旦体内湿气重,就像身上裹了层湿棉花,甩不掉还难受。更麻烦的是,湿气会随着气血流动“跑”到不同部位——
堵在上焦(头、胸)让人昏沉,
积在中焦(脾胃)让人没胃口,
沉在下焦(腿、腹)让人浮肿沉重。
教大家3个“祛湿开关”,对应上、中、下三焦的湿气,揉一揉、按一按,把黏在身上的湿气慢慢赶出去。
上焦有水:头沉胸闷
拍通尺泽,把“上头的湿”降下来
不少人早上起来常常感觉头沉甸甸的,像裹着块湿布,提不起精神,甚至胸口有些发闷,想咳嗽却咳不出痰来,嗓子里总像卡着黏糊糊的东西——这其实是湿气堵在了上焦。
中医认为,“肺主通调水道”,上焦的湿气,多半与肺的功能变弱相关。肺好比身体的 “加湿器”,能把多余的水液通过呼吸、出汗排出去,一旦肺的 “宣发肃降” 功能变弱,湿气就会往上走,堆积在头部、胸口,让人浑身不舒服。
找到尺泽穴:肺经的“排水口”
尺泽穴在肘前侧,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尺泽穴为肺经合穴,具有清肺润肺、肃理肺气的功效,可治疗感冒、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潮热等疾患。
尺泽穴相当于肺经的“下水道开关”,能把上焦多余的湿气往下引,再通过呼吸、排尿排出去。
拍打法:
用四指并拢放在肘窝之内,上下用力拍击至微微出痧。一般拍击五十到一百次,如果局部变得颜色青紫,甚至出现瘀血或小疙瘩,不要担心,休息两三天,青紫淤血自动消除之后再重复操作。拍击尺泽穴可左右胳膊交替进行,今天刺激一侧,明天刺激另一侧。
按揉法:
顺时针揉1分钟,再逆时针揉1分钟,重复3次,能感觉到一股酸胀感往手臂或胸口蔓延,这是湿气在松动的信号。
特别注意:
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请咨询医生后再酌情决定是否拍打。
中焦有水:没胃口、爱流口水
揉丰隆,给脾胃“通排污沟”
湿气困在脾胃,一方面会让人没胃口(胃被湿气“压住”了),另一方面会让脾“管不住水”,导致睡觉流口水、大便黏腻——这些都是身体在告诉你:中焦堵了,该通排污沟了!
找到丰隆穴:中焦的“清淤管”
丰隆穴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丰隆穴是祛湿要穴,能有效化解痰湿,主治肢体困重、水肿等湿浊内停症状。
按揉法:
用大拇指顺时针按揉双侧丰隆穴各三分钟,或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穴位,停留数秒后松开,重复多次,以局部酸胀为度。按揉丰隆穴时可与足三里穴合用,起健运脾胃、降浊消脂之功。
坚持1周,会发现胃口慢慢变好,流口水、大便黏马桶的情况也会改善——脾胃清爽了,吃进去的东西才能好好消化,不会再积成湿气。
下焦有水:腿肿沉重
按承山,让“沉在腿上的湿”往下走
下焦的湿气,和脾、肾都有关系。脾负责“往上抽水”,肾负责“往下排水”,如果这两个脏腑功能弱了,湿气就会像泥沙一样沉在下肢,尤其是小腿,因为这里离心脏远,循环慢,湿气最容易“扎根”。
找到承山穴:小腿的“祛湿桩”
承山穴在小腿后侧,腓肠肌肌腹下凹陷处(踮脚尖时肌肉最突出处下方)。可祛湿利水、舒筋活络,缓解小腿沉重、水肿、湿气导致的疲劳。
按揉法:
每天晚上睡前,坐在床边,用拇指按住承山穴,用力往下按(力度别太猛,避免疼得受不了),按10秒松开,重复10次,再顺时针揉1分钟,能感觉到酸胀感从小腿蔓延到脚跟,这是湿气在被“赶出去”。
刮法:
如果家里有刮痧板,也可以抹点润肤油,从脚踝往膝盖方向刮承山穴周围,刮2-3分钟,直到局部出淡淡的红痧,别追求刮出紫黑痧(容易受伤)。
坚持几天,会发现下午腿不那么肿了,走路也轻快很多,晚上睡觉腿酸的情况也会减轻。尤其适合经常久坐、久站的人(比如上班族、老师),每天按一按,别让湿气在腿上“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