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一俗语道出了中国人深厚的乡情与思乡之心,尤其是同乡之间的情感和信任常常显得尤为强烈。以清末名将曾国藩为例,他不仅选用了许多来自同乡的将领和大臣,还亲自组建了代表自己家乡湖南的湘军。然而,对于同乡的投奔,曾国藩并非一概照单全收。曾有一名自称来自家乡的老乡前来投奔,虽然表现得非常恭敬谦和,但曾国藩却凭借着其在饭桌上的一个小动作,识破了其不诚实的本质,最终决定将他淘汰,暗自感叹:“此人不可用。”
曾国藩以文人身份崭露头角,虽然没有军旅经验,但凭借独特的眼光与过人的能力,他成功地组建了举世闻名的湘军,带领湖南一带的乡亲们立下赫赫战功。像胡林翼这样的湘军名将,曾与曾国藩齐名,并成为“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在湘军中担任着核心领导角色,深受曾国藩的倚重。刘锦棠则随左宗棠平定新疆,收复了伊犁,并在1876年的古牧地之战中大获全胜,击毙300名侵略者,打通了南疆的通道,证明了他作为湘军名将的能力。而杨载福,在中法战争中率领湘西苗兵协助左宗棠,尤其在田家镇一战中,他指挥军队烧毁了太平军的4000艘战舰,同样表现出色。其他如彭玉麟和曾国荃等,也都是曾国藩从同乡中选拔的得力干将,可见曾国藩并不吝啬于重用家乡的人才。
然而,曾国藩挑选同乡将领的眼光非同一般,除了能力之外,他更加注重细节的观察。在一次筹办湘军水军的过程中,曾国藩途经一条湍急的河流时,看到一个皮筏子在水中颠簸,筏子上有一对母子正处于危急之中。见此情景,一名壮汉毫不犹豫跳入水中,凭借着过硬的水性和一根岸上的绳索,迅速将皮筏子拉回岸边,救下了母子俩的性命。曾国藩被他的臂力和勇气深深打动,立刻决定招募他为水军的将领。这个决定证明了曾国藩的独到眼光,因为该将领后来在与太平军的决战中,凭借其卓越的水性和英勇,成功烧毁了太平军的主力舰队,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曾国藩对同乡的识人眼光并不单单依赖于勇气与能力,他对于一个人的品性尤为看重。曾有一名湖南老乡在贫困中来到曾国藩府上,希望投靠他谋取一口饭吃。这个老乡体格健壮,看似淳朴善良,曾国藩因此决定留他共进晚餐。然而,曾国藩家境贫困,生活拮据,餐桌上所提供的也是一些简单的粗粮。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位老乡在吃饭时竟然对粗粮进行挑剔,将其皮剥去,挑出细嫩部分食用。这个小动作被曾国藩看在眼里,他暗自摇头,并决定将这位老乡打发回去。
下人好奇地问曾国藩为何不留这位壮汉为己用,曾国藩却淡然道:“此人不可用!”原来,曾国藩透过这一细节看出了这个人的本质。一个出身贫寒的农民,居然在食物如此匮乏时仍然挑剔,这显示出他内心的虚荣与对富贵的追求。更为关键的是,曾国藩判断这个人可能将来会忘恩负义,甚至可能背叛自己,这样的人不能信任,更不能委以重任。
曾国藩独特的眼光和识人技巧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他还专门研究过相术,并总结出了一套识人的方法。他告诫后代,如何看人,哪些人是可以深交的,哪些人是不可托付的。正是凭借这种深刻的洞察力,曾家才得以延续百年,从未中断。曾国藩因此被誉为“半个圣人”,他的识人之道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