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姨今年62岁,闲暇时会去楼下锻炼,身体看起来挺健康的。大约从3个月前开始,她身上莫名其妙出现了胸闷的症状,开始以为是没睡好导致的,可随着时间的发展症状越来越严重,后来还出现咳嗽、咳血的症状。
去医院一查,发现肺部有一个4cm的肿块,高度怀疑是肺癌,且已经发生了转移。当时医生建议刘阿姨手术切除病灶,后期再配合化疗来提高生存率,家属也同意了医生的建议。
可在手术过程中,刘阿姨的病情突然恶化了,最终因抢救无效而离世。这让刘阿姨的家属难以接受,好好的人怎么进了手术室就不行了?不做手术的话是不是能活得久一些?
一、大多数手术都是有风险的
不少人对手术有天然的抗拒感,认为做手术会伤“根本”,做完后人就垮了。不可否认,一些人由于手术风险、个体差异以及术后恢复不良等因素,会出现术后身体机能下降的情况。但并非所有患者都是如此。
我们的身体是个非常精密的动态系统,个人的器官功能、代谢水平以及免疫系统功能都存在区别。正是这些区别,导致每个人术后的效果以及恢复情况难以预测。但手术本身是个侵入性的操作,或多或少都会给生理平衡带来影响。
以下就是一些手术常见的风险:
1、麻醉
麻醉是手术的第一关,只要是麻醉就存在一定风险。如一些患者对麻醉药过敏,在术中会出现过敏性休克,没有及时抢救可能会危及生命。
2、出血
手术需要割开皮肤肌肉、血管心脏等,出血是手术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出血轻则会导致贫血、低血压,严重的会威胁患者生命。
3、临时更改术式
一些患者在术中可能会发现原先制定的方案不适合实际情况,这种时候医生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更改手术方式或是中止手术。
4、感染
手术结束后,仍有不少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伤口感染是较为普遍的状况,即便手术全程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可要是患者自身免疫力较弱,细菌仍可能趁机侵入,造成伤口迟迟无法愈合,甚至引发全身感染。
特别是儿童,他们术后感染风险远高于成年人,像肺功能发育不完善、免疫力低下等,都可能引发严重感染。此外,术后患者活动量降低,血液流速变缓,容易形成血栓,若血栓脱落堵塞关键血管,可能引发心梗、脑梗等致命问题。
不同科室进行手术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同,即便是同科室、同样的手术,也会因为患者的病情轻度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出现不同的反应,对此要有正确的心态。
二、5种疾病无需动刀,别自己吓自己!
很多人在确诊疾病后,第一反应就是要做手术,忽略了疾病可能有其他的治疗方案,让身体“白挨刀”。实际上,很多疾病可以通过保守的治疗方式来治疗,以下这几个疾病无需着急动刀。
1、痔疮
痔疮是个很常见的疾病,只要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可通过改善饮食、定期排便等来缓解。有症状的话,也可以通过外用药物来缓解症状。但如果你的痔疮经常出血、经常发炎肿痛,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的话,则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治疗。
2、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是发病率很高的问题,201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发病率为18.6%,现在的数据肯定是只增不减。其实发现甲状腺结节后无需惊慌,大部分为良性病变,不会影响甲状腺素的分泌和合成,也不会演变成癌。
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体积较大、对周围组织造成压迫,或是考虑有恶变风险的结节,如若有这些问题的话,医生会建议切除。
3、肺结节
肺结节和甲状腺结节一样,并不是所有的都需要进行手术。如良性肺结节仅需要定期随访即可;癌前病变但是较为稳定的结节,可定期随访观察动态,不要着急手术;还有就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患者,发现了小型的恶性结节,结节所带来的威胁与预期寿命不匹配,也可以不着急手术。
4、肝肾囊肿
良性的肝肾囊肿大部分无需治疗,保持6~12个月随访一次即可。但如果是直径>5cm、压迫周围组织、复杂性囊肿以及病理性囊肿,则要咨询医生是否要进行手术。
5、椎间盘突出
大部分的椎间盘突出可通过保守治疗恢复,我们的身体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随着时间发展大部分突出部分可被吸收。日常也可以通过康复锻炼来强化腰部肌肉,减少突出对腰部产生的压迫,也可以试着进行针灸、推拿、热敷等来缓解不适。
当然了,一些因为突出压迫到神经,出现大小便失禁、下肢无力等严重功能障碍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咨询医生进行手术。
任何手术都有一定的风险,我们需要做的是权衡手术的利弊,选择对自己益处较大的做法。而不是盲目拒绝或盲目迷信手术,这两个做法都不可取。
参考资料:
[1] 《手术风险知多少?别写遗书了,来听大夫说!》.好大夫2015-05-17
[2] 《一手术人就垮了?医生直言:这5种病没必要做手术,别让无知害了自己》.DrX说2025-08-11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