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咳药物
止咳药物是一种能够缓解咳嗽等临床症状的药物,在临床上,止咳类药物可以分为镇咳剂和祛痰剂两大类。镇咳剂可以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或者周围神经系统来减少咳嗽反射,而祛痰剂则可以通过稀释或者润滑痰液来促进痰液通过咳嗽的方式从呼吸道排出。
然而,按照这样的说法,对于止咳药物而言,他们并不能达到完全治疗咳嗽的根本原因,而且长期使用以止咳为目的的药物,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如使用镇咳剂可能会掩盖疾病的具体病情,或者掩饰了疾病的严重性,延误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使用祛痰剂则可能会导致痰液过多,如此则增加了局部感染的机会。
除此之外,对于部分止咳药物来说,其中还会含有可待因、麻黄碱等复合成分,这些药物成分的加入,则可能会引起药物上瘾、药物依赖、药物耐受等现象。因此,止咳药只适合在医生指导下用于缓解咳嗽的症状,并且需要较为严格的注意用药的持续时间和使用剂量、总剂量。
镇静安眠类药物
镇静安眠类药物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放松神经、减轻焦虑、改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的药物,在临床上,镇静安眠类药物可以分为苯二氮䓬类、非苯二氮䓬类和抗组胺类三大类。
这样的一类镇静安眠类药物对于一些患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的患者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可以很好的改善他们的临床症状,协助他们改善日常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但是,对于这样的一类药物如果在临床上长期使用,则也会带来很多难以估量的问题。如,
镇静安眠类药物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降低反应速度等认知功能;镇静安眠药物还可能会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依赖性发生,长时间使用会导致自然入睡时间的延长;镇静安眠药物还可能会与其他药物、酒精、含酒精饮料等发生相互作用,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
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于镇静安眠类药物的使用,只适合在临床医生、临床药师的指导下,用于治疗严重的睡眠障碍疾患,并且要尽量减少用药的次数、剂量和总剂量。
抗组胺类药物
抗组胺类药物是临床上一种能够抑制组胺释放或者拮抗组胺受体结合的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哮喘等过敏性疾病。
然而,对于抗组胺类药物而言,其临床上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的过敏反应,其治疗过程中无法达到根除过敏源的效应,而根除过敏源才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最为主要的措施和根本的治疗目的,除此以外,长期使用抗组胺类药物还有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如,
一代的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等可以引起嗜睡、口干、视力模糊等中枢神经系统和抗胆碱能系统的不良反应;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则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心脏毒性等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三代抗组胺药,如氟替卡松则可能会引起患者的肝功能异常、血液系统异常等其他系统的不良反应。
因此,对于临床上使用抗组胺类药物,只适合于在临床医生、临床药师的指导下用于缓解过敏性疾病的症状,并且要注意用药的时间和剂量。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在临床治疗药物当中,糖皮质激素可谓是一类具有着强大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相结合的药物了,激素类药物可以用于治疗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肿瘤疾病等。然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也会带来很多不良反应,比如增加感染风险、引起高血压、高血糖、骨质疏松、肥胖、月经紊乱等。
这些不良反应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也会降低免疫力。因此,使用糖皮质激素时一定要遵循医嘱,并且在停药时要逐渐减量,以避免发生戒断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