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七十,天命之年刚过,很多人以为终于可以退而养身、颐养天年,结果刚迈进71岁,才发现最难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这段时间,不光是身体开始频频示警,情绪也像天气说变就变,日子过得像坐过山车。
一位老邻居李大爷,前几年还在广场上跳舞、搓麻将,可一到72岁,突然查出糖尿病,还没缓过神来,老伴又因脑梗住院,整个人像泄了气的皮球。
这几年,是他们夫妻俩几十年婚姻中最艰难的一段。不少人说,老不是一天天变老,是突然某一天,身体“叛变”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70岁以上人口中,慢性病患病率高达85%,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三座大山”。更糟的是,71岁到75岁这几年,是慢性病并发症集中爆发的高峰期。
就像房子年久失修,哪儿脆哪儿塌,器官功能开始失调,免疫力大打折扣,感冒都可能拖成肺炎。一位从医40年的老同事说得直白:“这几年身体经不起折腾,哪怕摔一跤,都可能睡下起不来。”
精神上的煎熬也不遑多让。很多人这时候刚刚退休,原本以为是“黄金岁月”,结果一闲下来,心理落差巨大。每天醒来没了盼头,朋友圈里却时不时传来熟人的讣告,孤独感像雾霾一样,弥漫整个屋子。
73岁的王阿姨,每天抱着手机看儿孙的照片,却不敢打电话打扰,怕“他们忙”。她说:“我不是怕死,是怕没人惦记。”
有数据显示,70岁以上老人中,近三成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而这部分人群中,大多数人选择沉默,不哭不闹,自己硬扛。
就像是走在冬天的冰面上,表面平静,底下却是冰冷刺骨的暗流。心理问题没引起重视,往往会带来更大的身体负担,比如睡眠障碍、血压波动、食欲下降,连带着体质也跟着走下坡。
人到这个年纪,最怕的不是病,而是没人懂。孩子们工作忙、生活节奏快,就算回来陪一晚,老人也只敢说些“我挺好的”,怕添麻烦。可这一句“挺好”,背后藏着多少忍耐和委屈?有时候,哪怕是一次长时间的寒暄、一次关心的问候,就能让老人的心暖一个礼拜。
再说个扎心的事实,71岁到75岁,是跌倒致死率最高的阶段。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70岁以上老人中,因跌倒致死的比例比交通事故还高。张叔72岁那年,只是晚上上厕所时滑了一跤,髋骨骨折,躺床上三个月后就走了。一场小意外,直接终结了一个家庭的和谐与希望。
很多人以为疾病是“老了才有”的事,其实不对,真正的衰老不是从身体开始,是从意志开始的崩塌。有些老人一旦退休,就像拔了电的风扇,原本转得欢,转眼就停了。生活没了重心,日子变得空洞,身体也跟着垮下去。这几年,最怕的不是病痛,而是心灰意冷。
可别以为这只是个体现象,国家卫健委的调查显示:75岁以上老年人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接近40%,而这个转折点,恰恰就发生在71到75岁之间。这几年如果守得住,后面才有可能稳稳安享。而一旦这几年“塌了口子”,就像破了洞的气球,补都补不上。
还有一点很现实,那就是朋友一个个少了,圈子越来越小。每年春节聚会时,总有人没来,下次再聚,就成了祭拜。这时候,孤独就像是屋子角落里不关的灯,默默陪着你度日。可惜很多人不愿意开口说孤独,怕被说“矫情”,于是只好自己咽下去。
但这段时间并非全是灰色。有些老人反而在这几年“逆袭”了。比如李奶奶,74岁开始学画画,参加社区活动,整天笑呵呵的,她说:“我活一天,就要让自己有趣一天。”这不是鸡汤,是一种活法。人老了,不是躲在角落等老,而是要学着重新安排自己的人生节奏,哪怕只是每天出门遛个弯,和邻居聊两句,心情也能亮堂不少。
想把这几年熬过去,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关键不是你有多健康,而是你有没有“活气儿”。有活气儿的老人,即使拄着拐杖,也能走出精气神;没活气儿的老人,坐在沙发上,也像一朵快谢的花。别怕年纪大,怕的是心先老了。
71到75岁,是一道坎,但不是绝路。熬过去,是另一种重生;熬不过去,是整个人被生活拖下水。这几年要多疼自己一点,多笑一笑,多走一走,日子才不至于苦熬成煎熬。活着,不是为了等死,而是继续寻找活着的意义。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2023年中国老年健康蓝皮书》
2. 国家统计局《2024年全国人口老龄化报告》
3. 中国疾控中心《老年人慢性病与伤害现状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