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羊城晚报以《“办酒别请两广人?”礼金差异撕开地域文化鸿沟》为题进行了报道,“办酒席千万别请两广人,随礼太少不够成本”这一带着地域标签的话题,经羊城派发表后,于社交平台持续发酵,引发大众对不同地域婚宴习俗的广泛讨论。不少网友纷纷发声,认为广东婚宴的诸多做法值得借鉴,相关专家也对此发表了看法,然而,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出现,对“婚宴向广东学习”这一观点表示质疑和不认可。
相关报道
在广东多地,婚宴有着“重相聚轻礼金”的传统。宾客随礼多为100-200元,主人家往往只撕下红包一角作纪念,或将礼金全额退回,还会附赠糖果、喜饼等回礼。对当地人而言,摆婚宴的核心是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分享喜悦,而非通过酒席获取经济收益。
广州市民陈姨表示:“我们办酒是为了请亲戚朋友热闹,不是为了赚钱。大家来参加婚礼,坐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天,比什么都重要。”这种“重相聚轻礼金”的传统,在两广乡村已延续数十年。
本报的相关报道收获不少网友留言,不少网友力挺广东婚宴模式。有网友提到,广东婚宴没有婚闹、拦婚车要红包、下车费、改口费等环节,氛围轻松文明;用餐时也不抢菜,会等客人到齐、长辈动筷,处处体现着礼貌与尊重,这种成熟的社交礼仪值得学习。网友@藏青认为:“一直觉得礼金过高导致人情往来变了味,更有甚者把摆酒宴收礼金当做生意来做,隔三差五就摆酒宴。只有两广人重相聚轻礼金,这种做法我甚至觉得应该全国推广!减轻负担减轻压力,这样不好吗?”
网友的留言
中国品牌营销策划专家华红兵也明确表示,广东的婚俗应该推广至全中国。他指出,广东婚宴的这些特点,展现出成熟的社交礼仪,让人情往来更纯粹,减轻了人们的负担,值得各地参考。还有网友认为广东婚宴“重情轻利”的特质,让人情往来回归到祝福的本质,把人们从沉重的礼金负担中解脱出来,使婚宴真正成为庆祝新人结合的欢乐聚会。
广东本地专家也从文化角度给出了见解。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提到,广府地区是古今同在、中西交融的区域,传统的广东有广府、客家和潮汕三大婚俗文化体系,比如有传统的阳江疍民婚礼,也有在教堂举办的西式婚礼,如今内地和境外的各种婚俗文化也在不断融入广东。他认为,未来婚俗文化会淡化家族、原生家庭联姻色彩,强化个人情感意愿色彩。这一观点有其事实依据——从当代青年婚俗实践来看,大部分青年反对婚嫁的功利性与工具性目的,更倾向于自主改造创新婚俗仪式,将关注点从外在“仪式”转向内在“自我”,从“家族实现”转向“自我实现”,这与广东婚俗中“重情轻利”的特点在精神内核上相契合,也揭示了广东婚俗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动态发展轨迹。
不过,部分人对此持有异议。一些网友从经济角度出发,认为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收入有限,办一场婚宴的成本却不低,场地租赁、食材采购、人员服务等,桩桩件件都需要钱。如果像广东那样随礼金额低甚至不收,办婚宴的家庭可能会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难以承担,甚至可能导致一些家庭为了避免经济损失而减少婚宴规模,使婚宴失去应有的隆重感和庆祝氛围。
还有网友提出,文化差异不可忽视。在一些地区,高额礼金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习俗,承载着当地的文化内涵和社交规则。在一些宗族观念浓厚的地方,礼金的多少代表着对家族事务的参与度和对新人的重视程度,也是维系宗族关系的一种方式。若贸然改变这种习俗,可能会破坏当地的文化生态和人际关系网络,让人们在社交中感到无所适从。
从社会现实层面看,也有人认为,广东的婚宴习俗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商业氛围以及家族宗族力量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其他地区很难复制。一些地方缺乏广东那样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强大的宗族支持,人情往来中的互助保险功能更为重要,礼金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互帮互助的经济功能,一旦改变,可能会影响到人们在生活中遇到重大事件时的经济支持体系。
这场关于婚宴习俗的讨论,本质上是人们对健康人情关系的期待。广东婚宴所展现的文明、简约、重情的特质,为如何让传统礼仪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提供了思路。
文字 |彭纪宁
编辑:李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