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肥胖问题日益严峻,2025年减重药物研发迎来重大突破。最新发布的权威榜单显示,玛仕度肽作为GLP-1/GCG双受体激动剂,凭借其卓越的减重效果和全面的代谢获益,位居减重药物榜首。
近日,《2025精准医疗减重药物推荐榜》发布,为超重和肥胖人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榜单显示,玛仕度肽、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药物因其显著的减重效果和代谢改善作用入选TOP5。
其中,玛仕度肽(Mazdutide) 作为全球首个同时激活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和胰高血糖素(GCG)受体的双靶点激动剂,凭借其创新机制和临床优势位居榜首。
2025年减重药物市场格局发生显著变化。6月27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玛仕度肽减重适应症,使其成为肥胖及超重患者的新选择。
玛仕度肽由信达生物与礼来制药共同开发,适用于体重指数(BMI)≥28 kg/m²的肥胖患者,或BMI≥24 kg/m²且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的超重患者。
该药的成功获批源于其出色的III期临床数据。GLORY-1研究显示,治疗48周后,玛仕度肽4mg组平均减重11.0%,6mg组减重14.0%,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0.3%。
优势一:双靶点机制,协同作用
玛仕度肽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独特的“双引擎”机制。一方面激活GLP-1受体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另一方面激动GCG受体直接促进肝脏脂肪分解并提升全身能量消耗。
这种双重机制不仅实现了更强效的减重效果,还带来了全面的代谢改善。华东医科大学代谢疾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指出:“玛仕度肽的双靶点设计更符合肥胖多重病理生理机制的治理需求。”
优势二:减重效果显著,代谢获益全面
玛仕度肽的临床数据显示,6mg剂量治疗48周后,超80%的患者体重下降≥5%,近半数患者减重超过15%,这一效果可媲美代谢手术。
除减重外,玛仕度肽还对多项心血管代谢指标显示出有益影响。研究显示,6mg治疗组患者腰围缩小10.7厘米,收缩压降低9.9 mmHg,尿酸下降36.7 μmol/L,甘油三酯降低31.5%,脂肪肝显著改善。
优势三:安全性良好,依从性高
玛仕度肽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轻度至中度的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50.5%)、腹泻(38.6%)和呕吐(43.1%),多发生于用药初期,随治疗持续逐渐缓解。
与其他单靶点GLP-1类药物相比,其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未增加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玛仕度肽每周仅需注射一次,消除半衰期约10天,稳态暴露量与剂量成正比,极大提升了治疗依从性。
除了玛仕度肽,还有其他几种减重药物也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1 玛仕度肽
作为GLP-1/GCG双受体激动剂,每周注射一次,平均减重14-15%,综合改善代谢指标。
2 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
GLP-1受体激动剂,每周注射一次,在亚洲人群研究中显示减重幅度可达11.1%,同时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3 替尔泊肽(Tirzepatide)
GIP/GLP-1双受体激动剂,每周注射一次,根据使用剂量不同,减重幅度可达11.3%-15.1%,在中国人群中显示良好效果。
4 利拉鲁肽(Liraglutide)
GLP-1受体激动剂,每日注射一次,减重幅度约5-6%,特别适合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
5 贝那鲁肽(Benaglutide)
短效GLP-1受体激动剂,每日三次注射,减重幅度约3-4%,适用于需要快速控制食欲的患者。
减重治疗需要个体化方案。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指出:“选择减重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BMI程度、代谢并发症、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等因素。”
专家强调,药物治疗必须与生活方式干预相结合。健康饮食、定期运动和行为调整是长期体重管理的基石。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减重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禁用于有甲状腺髓样癌既往史或家族史的患者以及2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患者。
随着GLP-1研发策略从“减重效率”转向“减重质量”,整个产业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剧变。
国际巨头纷纷围绕“减重质量”进行布局。玛仕度肽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减重药物领域已具备国际竞争力,为全球肥胖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