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转型发展是重构乡村产业空间,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之一,为解决城乡差异、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及推进区域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然而,沿海乡村旅游发展案例有待于探查。
7月24日至7月26日,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海韵乡情·乡旅转型”调研队走进福建省方志馆,开展“福清市三山镇及周边乡镇方志资料搜集”活动。本次活动主要是服务于校级大创项目的研究区概况与历史资料,主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沿海乡村旅游转型的发展机理——以福清市三山镇为例”。实践队重点查阅福清市三山镇的三大产业、人口分布、华侨文脉等资料,旨在为八月份开展实地调研打下理论基础。
观方志解读过往,寻真知仍需实践
实践队员在福建省方志馆五楼的文献资料室进行阅读学习。由于方志资料不全,所以在工作人员的推荐下更广泛地阅读了宗教信仰、建筑风格、传统文化等史料。根据《福清市土地志(1996)》可知,当时三山镇人口10.41万,曾以农业为主,后发展工业,有围垦、土地利用、农业渔业、灾害等多方面情况;根据《福清华侨史(2010)》,了解到三山镇侨胞在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及办公设施等方面有诸多捐赠。根据其他公开资料得知,2014 - 2024年三山镇在人口、产业、绿色发展、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上的变化。综合前期文献阅读与资料查阅,实践队初步完成三山镇资源本底概况的初稿。然而,对于该镇旅游发展及其影响不清,需要通过后续实地调研进行补充。
多探讨深挖奥妙,做准备将行远方
基于福建省方志馆资料分析,通过问卷制定与多次探讨推进了项目进展。最终确定福清市三山镇嘉儒村,以及与滨海景观道周边的沁前村、北陈村和泽朗村作为案例点。
据资料了解,福清市三山镇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地处福清湾畔,东濒兴化湾,南与江阴半岛隔海相望,西接海口镇,北邻龙田镇。目前,三山镇北翼主要的文旅转型发展方向为海洋文旅+康养型经济结合,两个主要景点分别为东龙湾花蛤小镇以及“海11”滨海栈道,主要辐射范围为沁前村、北陈村、嘉儒村和泽朗村四个村落。人口规模近些年有一定波动,包含少数民族和数量较多的旅外侨胞,侨胞主要分布在多个国家和地区。
综合分析发现,三山镇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以农业为主到多元发展的转变。农业以甘薯、花生等旱作种植为主,后来发展了大棚农业;渔业依托优越的海域条件,是重要的贝类产区,水产养殖和捕捞均有一定规模。工业通过建设工业小区和集中园区,吸引企业入驻,核电、风电等项目带动了产业集聚,商贸服务业也逐步发展,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土地方面,有围垦工程,但耕地存在沙化、水利条件差等问题,受风沙影响较大。社会事业涵盖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各类学校齐全,医疗资源有一定基础,社会保障措施逐步落实,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侨胞在这些领域多有捐赠。生态建设方面,重视植树造林和环境卫生治理,推进绿色发展。
三天的方志研读,实践队员深挖三山镇产业、侨乡与民俗史料,厘清发展脉络,夯实理论基础。问卷经多轮打磨终定稿。八月,成员将携史料与关怀走进三山镇,入户访谈、田野踏勘,探寻沿海乡村旅游振兴的鲜活答案。
图文 | “海韵乡情·乡旅转型”小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