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天疱疮作为一种严重的大疱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其发病急骤或迁延反复,早期可能仅见于口腔黏膜或躯干出现少数水疱,易被误诊为其他皮肤疾患。随着病情进展,水疱增多并遍及全身,疱壁松弛易破,留下疼痛糜烂面,严重继发感染并影响全身机能。
1021该病绝非普通的“皮肤起泡”,其本质在于素体湿热内蕴,脾虚湿困,外感毒邪,或情志化火,致使心火脾湿蕴蒸肌肤,郁而成疮。
7746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发病前常有先天禀赋不足、免疫功能紊乱之基,或过食辛辣厚味酿生湿热,或长期忧思郁怒化火伤阴,或外受湿热毒邪侵袭,终致湿热火毒交织,熏蒸于外,发为水疱、糜烂这一核心病机。
治疗天疱疮需把握三大关键:
1. 清热祛湿,泻火解毒;
2. 健脾和中,运化水湿;
3. 扶正护阴,托毒生肌。
前两者强调患者配合调摄,本文重点阐述第三点的中药干预思路。
【基础方】
土茯苓、黄柏、生地、丹皮、白术、生黄芪、白鲜皮、生甘草。
【方解】
方中土茯苓、黄柏为君,清热祛湿、泻火解毒,直折病势,控制湿热毒邪蔓延;
生地、丹皮清热凉血,滋阴护营,减少阴液耗伤,缓解红斑与灼痛;
白术、生黄芪健脾益气,扶正托毒,促进疮面敛合并防止邪毒内陷;
白鲜皮祛风解毒,清热燥湿,助君臣之药止痒敛疮;生甘草既可清热解毒,又能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清热毒、祛湿浊、扶脾胃、护阴津之效,旨在标本兼治,既清解弥漫之毒火,又顾护中州与阴液,而非单纯收敛疮面。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天疱疮病机根本在于本虚标实、湿火交炽,治疗当以清解邪毒、健脾护阴为要。